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在上海书展最后一天,这个展台为什么排着长队……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8-19 21:36:16

这几天,一条神秘消息在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悄然传开。

为探听虚实,记者潜入了名为“0819上海书展”的内部筹备群,几位“今日闵行”的编辑在群里聊得火热:“和‘上海发布’的联名展位设置在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E1-43展位”“打卡礼已就位,展览票已就位,定时闹钟已就位”“明天出发时间提早到7点15!7点15!”

现场情况究竟如何?请看记者从2025上海书展发回的报道。

邂逅“新朋友”,

也迎接关注多年的“老读者”

距离11点还有十分钟,“上海发×今日闵行”展位前,队伍已经拐过了转角。排在最前面的几位市民都目标明确,他们是为了一张展票而来。小张拎着一袋子书,已经跃跃欲试:“几年前的长三角文博会上,我关注了‘古藤马桥’的公众号,昨天正巧刷到了这个送票活动。”

在11点、12点、13点三个整点,闵行融媒体中心向现场参与互动的首位市民赠送由七宝镇提供的宝龙美术馆“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展览电子票。

今年我来了书展三次,进场后第一个瞄准的就是这个展位,没想到成为了幸运儿。”逛书展前,陈铭杰将微信状态改成了“The 3rd Time”,并附上了“上海展览中心”的定位。

6点半从浦东新区出发,辗转一小时来到书展,这已经是陈铭杰参加上海书展的第八个年头。对她来说,得到这张展览票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我在去年考入了会展专业,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最好的学习机会便是去到各种展览的现场。”她一直想找机会来闵行看看:“我知道闵行有许多热门的展览,希望能通过这次机会更好地认识闵行。”

有了新朋友,当然也少不了老读者。“你们是‘今日闵行’吗?”来自梅陇镇的周爷爷攥着手机靠近了展台。“我天天看这个号!”周爷爷的指尖在“人文梅陇”的推文上轻轻划着,“好多文章底下都标着‘转载自今日闵行’,今天特地找过来,就是想看看怎么关注这个‘新闻的源头’。”

当着记者的面,他还说出了更多期待:“我们生活在闵行,盼着公众号能再多办些线下活动,与我们读者多多见面。”

携闵行“天团”出道,

解锁N种打开闵行的方式

活动现场,编辑们向市民推荐学习强国闵行学习平台、宝藏小闵小红书、佳佳姐魔都探校记视频号等闵行区融媒体中心的多个账号,展现闵融风采,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推广,串联闵行文化资源推动区域文旅商体展联动。

“展台刚开张就有市民排队,最受欢迎的明信片套组半个小时就发完了。”12点,编辑部的小方把“12:30继续”的牌子支在桌上,终于坐下来喘了口气。

她所说的明信片套组由虹桥镇提供,包含了诸多虹桥“小确幸”,由市民提供创意灵感、艺术家设计。此外,颛桥的“颛小鹤”贴纸、浦锦街道的河狸折扇、吴泾的“泾宝”立牌……闵行区14个镇、街道(莘庄工业区)都为市民带来了特色文创产品。

这次筹备的最大亮点就是聚合了闵行各街镇工业区的创意。”在小方身后,有一个陈列了闵行特色产品的展架。从莘庄非遗钩针的财神玩偶,到马桥“严同宇——红色记忆主题邮票”,再到闵行国货品牌“蜂花”的洗护套装,俨然一个小型的“主题展会”,将闵行的文化元素串联,借书展平台生动诠释闵行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

从9点到下午4点,展台始终人潮涌动。看到最后一位读者在明信片背面印下“我爱闵行”的套色章,小方提起了最触动她的一幕:一位读者@了闵行融媒体中心的小红书账号,文案是“在宝藏展会遇到了宝藏展位@宝藏小闵”。

2025上海书展落幕,但文化之旅永不结束。带着这份爱与期许,闵行始终向每一位期待走进它、了解它的人敞开。

记者:陈奕宁 黄思谊(见习)

初审:张瑾欣(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