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主持 | 蔡淼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一场聚焦中国乡村多元发展模式的深度对话——“水乡-山居”——沪派江南-荻湾模式乡村平行展暨乡村振兴国际论坛,于8月11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由华建集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联合主办,由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专业委员会协办,通过主题展览、成果分享与圆桌对话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展示了上海“沪派江南”平原水乡模式与江西景德镇“荻湾”山地丘陵模式的创新实践成果,搭建了国内外经验交流的高端平台,为全国乃至全球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启示。
论坛特邀华建集团总裁沈立东先生、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姚军先生参加。论坛议程内容丰富,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活动伊始,嘉宾们参观了“日出江花 春来江水——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及“‘水乡-山居’——沪派江南-荻湾模式乡村平行展” ,直观感受两地乡村规划理念、空间设计与实践成果。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处处长顾守柏向景德镇陶文旅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未来空间研究中心、东南大学葛明教授工作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沪派江南”相关研究成果书籍赠书
“沪派江南”主题分享
陈琳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
《沪派江南:上海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和创新营造》
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和传承规划系列工作自2023年6月启动,聚焦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本土特色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充分发掘和彰显超大城市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整项工作经历“调研普查、专项规划、行动实施”三个阶段。
一是发掘和纪录超上海大都市乡村的多元价值,通过全覆盖、拉网式调研普查,摸清上海乡村家底,充分认识上海乡村特色由“村域空间、聚落肌理、建筑风貌、文化特征和生活需求”等多元要素体系构成。二是构建“沪派江南”价值认知,创新规划编制方法。从历史文脉、空间地脉和人文资源三个维度梳理出“沪派江南”的概念内涵,创新意向表达方式,以“乡村荷露图”展现上海乡村之美,同时强化了“意象画卷—专项规划—行动体系”逻辑关联,实现了蓝图规划向实施性规划的转变。划定了148个乡村风貌单元,编制规划指引、建筑指引和景观指引,推动沪派江南思路和方法传导。三是众创众规乡村实践,创新沪派江南营造范式,搭建乡村版“三师联创”团队,推动“五划联创”机制,实现了向过程式、参与式规划的转变。通过“进行式、行纪系列”活动,政府和媒体的助力,激发广泛参与,描绘每个人心中的“沪派江南”。
江浩波
同济规划设计院研究院副院长
《沪派江南:千年圩田 画境水乡 新元营造实践》
以金山新元单元为例,进一步阐释了沪派江南的实践。他将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概括为“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构江南文化的当代身份,为全球特大城市乡村振兴提供上海营造行动的实践样本”,认为新元单元独特的“水包田、田包村、村包田”的棋盘状聚落肌理,是当地先民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的智慧结晶。
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将沪派江南的价值归纳为“三美”:一是“自然之美”,即以古法治水所传承的水网体系为核心,其构筑起来的自然蓝绿生态底板体现了自然的原真之美;二是“智慧之美”,体现了先民治水圩田、农耕文明的智慧遗存;三是“人文之美”,基于“吴根越角”文化交融下所蕴含的丰富乡土文化与生活方式。规划理念旨在“传承与赋能”,而非“改变”和“颠覆”,其核心是保护和提升这个“完整的系统”。规划建议将新元村与周边的练塘古镇、枫泾古镇联动,形成“两城一轴双环”的区域结构,通过 “最美骑行道”将城镇的人文景观与乡村的乡野风光连接起来,鼓励一种“无界水环”的慢生活体验。系统性的思考将规划的单元从单个村落扩大到一个相互关联的区域整体,强调了乡村与城镇的共生关系。设计手法上,倡导“低干预”,保留了原生态的湿地、本土化的材料和植物,恢复河道至于江南水乡的漫游体验功能,从而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功能和活力。
Lee Parks
AECOM 中国区景观设计执行总监
《沪派江南:千年圩田 画境水乡 新元自然营造》
从景观设计角度为沪派江南模式提供了国际化的洞见。他结合自己在英国科茨沃尔德地区和中国南京生态岛等地的项目经验,强调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和“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新元村的价值在于其丰富的生态资源,规划的目标是恢复被城市化影响而“破碎”的生态系统,通过创建“湿地链”来改善水质、增强防洪韧性,并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他的理念核心是“剥离”(strip back)那些由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混凝土结构、电线电缆等,以恢复乡村原始、朴素的美丽和本真。他将生态修复视为一种新的经济驱动力,认为通过恢复湿地、吸引水鸟等野生动物,可以带动观鸟、游学、生态教育、农业旅游等新活动蓬勃发展,从而将生态健康和自然资本转化为新的经济价值。
他提出,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吸引更多人到乡村寻找休闲和放松,因此,提供一个与自然深度连接的“慢生活”体验,是沪派江南吸引城市人口的关键。这种对生态价值和“去城市化”的强调,为沪派江南模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以生态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荻湾模式”主题分享
沈 钺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沈钺建筑创作工作室主持
《荻湾模式:策划与行动》
认为乡村工作是没有具体任务书的设计,当代设计师应介入策划并付诸行动,策划与行动不是孤立的,可以通过行动关照并体现策划的意义与价值,这是当代设计师一种更动态、更知行合一的工作行为。
在沪派江南中洪村荷影荡计划中,基于乡村现状的自然和物质空间,策划了围绕农民画创作的乡村生活场景。团队借助AI技术,以农民画卷的形式参展《Al未来城市大展》,一次关照策划的行动,以展览的形式体现了策划的内涵,同时发出了预告。
荻湾模式,基于在地的人文自然、生活生产、物质空间,提出"产学+文旅"的乡村振兴计划,在空间布局上将约80平方公里36个自然村落划分为“山上沟域”和“山下缓丘”,形成差异化联动的空间格局。"山上-荻湾行旅",依托古茶田、古树林、古道、山涧、山房等人文自然资源,聚焦手工农作和古法研学,"山下-荻湾乡集",聚焦村民生活、乡村市集、现代农业。并在策划中融入"以集群之名"、"纪录拍摄"、"价值传递"的3种行动,使荻湾模式的设计与策划更具信心、更有作用。
葛 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明工作室主持
《荻湾模式:分地与设计》
分享了荻湾模式在中观层面的一种独特方法论——“分地”。他认为“分地”是源于传统“园林方法”的一种设计哲学,它在规划和建筑之间扮演着“枢纽作用”。该方法旨在将村落的历史肌理与当代产业、功能需求进行重组,而非简单地复制或替代。葛明教授提出了“镶嵌、整合、连接”三大原则,以确保新旧功能和空间能够和谐共存,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分地方法的具体实践体现在“产学文旅”模式上,特别强调了学研的引入,在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夏令营项目,正是该模式的生动体现。该项目以“为乡村最基本的生产设施”为起点,设计了一个多功能的小型基础设施,既可以作为研学教室,也可以用作直播间,同时服务于当地的生产和文旅需求。这种多合一、小而精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乡村资源有限的困境,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真实实践的教学场景,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乡村、投身乡村。
庄慎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荻湾模式:营造与场景》
从具体的“营造与场景”层面阐释了荻湾模式的实践。面对80平方公里、36个村落的大规模项目,荻湾模式中的环境与建筑原则是“总体保留原始风貌,介入手法以保护持续”为基础,针对运营使用以适应、灵活轻介入为主;村落、建筑功能性焕新,结构、构造、材料讲究实用、耐久、美观;建筑、聚落的更新营造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相融相生。
例如,在老宅改造中,设计师会保留原始的夯土墙面,但内部结构和设备会进行现代化升级,甚至通过在老屋旁新增构筑物的方式,为新的业态提供灵活的空间,从而在保持历史感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度和功能性。特别强调荻湾模式的营造不仅是建筑层面的,更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尊重。他认为,“生产农业、自然林地本身就是最好的景观”,营造应避免建设那些需要高成本维护的“城市化景观”,而是将村落的边界清晰化,让生产性景观成为村庄自身的特色。通过对溪水、茶田、梯田等在地资源的精心处理,荻湾模式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场景,让每个村落都保持其独特性,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生命力、且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村聚落群。
国际视野圆桌论坛
主持:顾守柏 |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处 处长
嘉宾:
Rafi Segal | 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际著名建筑师,艺术家和城市研究者
Marisa Moran Jahn | 麻省理工学院(MIT)艺术与文化技术学院副教授,曾任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综合部主任
毛卫宁 | 中国著名导演、四川省影视联合会会长、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中国电视飞天奖最佳导演
陈惠方 | 金山著名农民画家
刘子力 | 陶文旅集团董事长
葛 明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明工作室主持
庄 慎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1.0 空间激活乡村
Q:毛卫宁导演您如何看待乡村空间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同时,是什么契机让您跨界来参与我们这个论坛?
毛卫宁: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与影视无关的论坛,但我非常想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我的母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所以我从小在设计院长大,我对建筑并不陌生。第二,我的一部惊悚片《梅花档案》的编剧是一位学建筑的大学生,他为我画了一张详细的图纸,解释了故事的情节如何与建筑环境相关联,这让我觉得建筑与我的工作很有关系。回到您第一个问题,我在影像中构筑了很多建筑形态,比如我拍的《平凡的世界》,我们还原了一个70年代的乡村景象。这部戏播出后,这个村子发展得非常好,当地村民甚至通过接待游客、卖东西,年收入达到了40万。这说明影视作品通过复原景象,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它在建筑和人生活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Q:我们看到中外欧美,其实大家都在做一些关于乡村方面的尝试。Rafi教授来能谈一谈如何能够体现专业和村民自组织之间的关系,同时中美中国和欧美的这样的一些乡村引导模式之间如何能够体现互补?
Rafi:
我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乡村的活化过程都是一个“教育项目” 。许多年轻人被乡村的“连接自然”所吸引 。投资乡村生活不仅能提升环境责任感,也是未来一代重新与自然建立联系的实践方式 。这种经验将影响未来建筑师的设计方式,不仅限于乡村,也包括城市 。所以无论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还是社区驱动,任何有效的方式都值得支持 。
Q:我们刚刚讲到山地建筑也是一种轻介入的方式,特别是涉及到陡坡和生态敏感区。建筑师们是如何应对这些具体的挑战和安全问题?
庄慎:
我认为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应对将来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 。我们一方面要整理、改造既有村落,凸显其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要为未来的新用途留有弹性 。例如,如果毛导想来拍电影,我们的设计就必须具备适应性。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仅是乡村特有的,在城市更新中也同样存在,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建设空间的适应性。
葛明:
我认为全国的乡村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因为乡村与地域和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进行“镶嵌”式改造时,要特别考虑当代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我非常赞同庄慎老师的观点,设计要留有弹性,梳理历史痕迹,同时关注当代的生产和生活,这三者之间的协调,才能做出有作为的“镶嵌”,而不是因循守旧或大破大立。
Q:两位既是建筑师也是教师,我个人一直觉得高校的师生和教学资源对乡村有很大的帮助。如何结合乡村振兴的实践,让学生的课程更接近实际,同时也让学生在真实的效果中理解空间的社会性?
庄慎:
有一点吸引我的是要做“产学”的荻湾模式 。刘总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培养愿意下乡的青年,解决就业问题,这在我看来是非常理想但也很现实的 。另外,我在带夏令营的时候发现,不少同学其实很想学。第三,我们要培养对农村感兴趣的学生,这才是我们的希望 一个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乡村建设给我们一个机会。
Marisa:
我完全同意城市教育和乡村智慧之间存在知识鸿沟 。弥合这个鸿沟的关键是“撸起袖子、弄湿双脚”的机会。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共识和快速、有效做出改变的能力令人赞叹 。但重要的是,有时我们也需要知道何时放慢脚步,以免方向的偏离。我们有机会在农村地区放慢脚步,仔细思考这些机会。除了技术和科学探索,提升现有沼泽地、湿地等不被社会重视的土地的价值,关键在于文化的作用。艺术、绘画、电影、建筑和景观设计是转变观念,走向可持续的城乡发展的关键要素 。
2.0产业带动乡村
Q:刘董事长您一直在做荻湾的“陶瓷/茶”文化IP。我们如何避免文旅产业陷入“千村一面”的陷阱?浮梁的经验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刘子力:
我觉得有两个关键 。一个维度是“真实、完整、最小干预的乡村振兴” 。我认为我们不能建假乡村、假古董。我们希望留下的是一个城市的“年轮”或一个村落的“年轮”,而不是把除了明代建筑以外的东西都拆掉 。第二个维度是“产业、社群与活动” 。我认为没有产业就没有一切,产业必须有30年的生命力 。其次,社群重构非常重要,不能把乡村振兴仅仅理解为吸引游客,这是一个陷阱,我的第一目标是社群重构,肯定是产业社群 。最后,我们需要有活动来激活空间,这些活动必须围绕着社群和产业展开。
Q:金山农民画面临着传承瓶颈,如何让它向更广泛的领域转化,从土特产变成收藏品,甚至与现代生活产生共振?
陈惠方:
我觉得要提升金山农民画的价值,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增加“文化的厚度”,通过叙事来讲述画作背后的故事和背景。其次,在材料上进行革新升级,使用手工宣纸或矿物质颜料等,来提升其收藏的价值。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确权机制,为每幅画植入NFC芯片,记录创作理念、故事和创作者指纹等 。另外,还需要建立市场的分级机制,将基础产品和收藏级精品区分开来 。还有一个就是数字资产,可能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还是比较迎合他们的消费观念。
3.0艺术介入乡村
Q:现代科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我们担心过度包装会失去文化的本真性。您从专业角度看,如何让非遗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变得可体验、可传播,同时又不失真?
毛卫宁:
我们影视导演一直在做的就是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把观众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二维的东西变成三维的,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一个三维空间里面 。但现在技术壁垒可能要被改变了。比如,苹果的Vision Pro头显,我体验后觉得它能让人真正达到一个三维效果 。我不担心现代科技会让我们失去传统文化的本真性,因为年轻人感兴趣的是越来越真实的现代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去触摸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个当中是不会有矛盾的。
Q:陈老师能否分享一下艺术如何从个人创作发展为社区的共创?如何带动乡村整体的提升?
陈惠方:
我觉得可以开设像我们农民画的艺术体验课程或者是艺术教学课程,让村民能够学到这样的一门技艺,提升他们的一个审美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当艺术能够通过产业反哺,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时,这个产业它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大家的一个欢迎 。
4.0 “乡村未来发展的关键是…”
Marisa:
放慢脚步,通过政策和领导力来支持真实的艺术创新,从而创造可持续的创新 。
Rafi:
要以人为本,为人类和非人类(自然)而设计,将设计带入乡村。
毛卫宁:
我认为,真实才能可信,可信从而带入,带入进而共情 。
刘子力:
乡村振兴成功的唯一标准,是下一代村民和外来的年轻人是否愿意回来生活 。
陈惠方:
三美——美丽的生态、美丽的经济、美好生活 。
葛明:
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整合,对乡村生活模式的思考,是人类不断反思和进步的基础 。
庄慎:
更关心普通人,那些没有特殊一技之长的人,那些对未来就业焦虑的人。我觉得乡村振兴更应该关注他们。
展览现场
“水乡-山居”——沪派江南-荻湾模式乡村平行展
向左滑动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聚焦“大江南”地域极具代表性的上海“沪派江南”与江西景德镇“荻湾模式”两大乡村振兴典范。沪派江南,根植于上海水乡文脉,以“三师联创”“五划联动”机制,在空间意象、产业赋能、机制协同上创新实践,展现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动乡村振兴的“上海方案”。荻湾模式,则依托千年陶瓷/茶文化与山地优势,构建“产学协同+文旅赋能”体系,通过政企民共建,为山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本次平行展通过对比展示,系统呈现了平原水乡与山地丘陵地貌下乡村实践的异同与精髓,深度挖掘其在自然生态、历史传承、产业振兴与民生改善方面的融合。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彰显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与文化自信,推广创新模式,助力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区域交流,凝聚发展合力,并增强公众参与,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荻湾·田园牧歌
向左滑动 查看更多图片
荻湾·高山行旅
向左滑动 查看更多图片
东南大学·麻省理工联合乡建营
向左滑动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信息
参展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钺工作室/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葛明教授工作室/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唐斌教授工作室/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丁顺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上海具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相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末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拾而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及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f-a-n泛建筑/iStructure结构设计事务所(结构)/或然景观(景观)/蘑菇云设计工作室(室内)/Lumia Lab麓米照明设计(泛光)/米行文化(标识)
特别单元:东南大学·麻省理工联合乡建营
策展单位:米行文化
特别鸣谢:江苏青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银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活动组织
指导单位: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
华建集团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景德镇陶文旅集团
协办单位:
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东南大学葛明教授工作室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未来空间研究中心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