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云花何以入沪?——沪滇协作30年花卉产业升级观察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19 14:07:43

数据显示,全球每3支进口到中国的鲜切花,就约有1支在上海落地;中国每2支出口海外的鲜切花,就约有1支从云南起飞。30年沪滇协作,让国内重要的“花市”和“花仓”形成了一条闭环。一束花经干线冷链,48小时从云南田间至上海客厅,这束花里,有中国花卉产业升级的答案。

全文共3658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作者 | 贾佳

编辑 | 黄倩欣

沪滇协作之下,“云花入沪”的概念应运而生。

近两年,从云南到上海,一条以花卉为主的产业价值链正在动态升级。花卉科技互联之下的沪滇协作,迈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云花入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

其实,沪滇花卉协作渊源已久。上海花卉科技入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市花卉协会会长蔡友铭说,早在1990年,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率先在云南昆明呈贡县斗南村推广种植康乃馨切花,返销上海,保障上海冬季的鲜切花供应。自1996年中央确定沪滇对口帮扶,云南花卉产业伴随着上海花卉科技“造血式”输入而快速发展。近30年过去,放眼全球花卉贸易,云南和上海,已成为国际花卉流通中绕不开的代表性地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中国花卉协会联合发布的近两年《国际花卉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上海是国内典型花卉消费中心,其鲜切花的进口总额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进口总额30%—50%;而云南作为以鲜切花为主的核心生产区,鲜切花出口额位居国内第一,占全国出口总额超50%,影响力正向日韩、东南亚、北非、中南欧等国家和地区辐射。

“云花入沪”的背后,是沪滇协作之于花卉产业发展的见证,经东西部协作和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支持,两地携手迈向市场逻辑的闭环;他们也正共同为中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答卷。毕竟,在全国花卉产业领域,云南和上海这样一对生产与消费的“强关联”,要完成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优化提升,将有望整体抬升中国花卉产业能级。

01

政策+科技

加持消费地升级

近两年,沪滇花卉科技互联比以往更密切。2024年9月,“沪滇协作,云花入沪”战略合作协议在上海松江签署;2025年4月,石斛兰新品“五朵金花”,作为“云花入沪”战略合作重要成果,在第27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首次亮相;2025年7月,“沪滇花卉种业协同创新中心”在2025年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上正式揭牌;即将于9月举办的第23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上海已受邀作为唯一主宾省参加。如此密切互联,是两地之间花卉产业跃升式发展与花卉科技沪滇协作加速推进的互为影响。

从一个侧面可以理解这种“双向奔赴”。被命名为“云霞”“沪帔”“云栖”“沪绽”“云间”的石斛兰新品“五朵金花”,它的选育地并不在花卉生长四季皆宜的云南,而在上海。在(松江)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占地50亩的科研温室,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与云南当地石斛企业共同参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木果树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在园区实现落地驯化和抗性数据采集。该项目各方相关负责人都表示,把云南的科研温室“搬”到上海,不只是因为从育种、抗性实验到市场测试的周期缩短,而是合作多方都瞄准了共同目标,要扎根市场做研发,把创新链建立在产业链上。

从花卉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需要出发,上海和云南之间的这条花卉产业链,以供应链推动价值链,几乎是一种必然。但跃升式发展始于2020年底。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沪府办〔2020〕72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将本市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特色花卉研发中心、种源生产繁育中心、花卉交易中心和家庭园艺服务中心”。透过这份《意见》可以看出,上海已经意识到,要释放作为国际花卉消费地的空间潜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构建以松江、崇明和浦东新区为主的“3+X”产业集聚区发展格局,打通花卉市场流通体系,是其重要举措的一部分。

回顾从前,上海曾经历因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卉产业规模萎缩的时期,花卉市场也一度被边缘化。相比荷兰、日本、美国等国,上海的花卉消费冲动某种程度上被压制了。

近五年,上海主动接过“花卉产业链重塑”的命题。从投资25亿元,占地2000亩,汇集7个市级农业产业项目升级重建而成的“云间·卉谷”可以看到,上海重塑花卉产业的雄心。上海(松江)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负责人祝华伟说,作为上海“3+X”花卉产业集聚区之一的点位,园区的每个动作,都在积极响应《意见》要求,这也是努力推动上海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有的态度。

02

市场+流通

倒逼供应链优化

2024年,云南花卉直播达人褚云峰把家从昆明搬到了松江,数据可以说明他搬家的原因。当上海有了可供花卉冷链仓储的前置仓,从云南到上海的干线供应链被打通,这意味着,只要将毛花发往消费终端,进行二次包装,损耗率可降低约20%。冷链成本降低,利润空间自然上升。

运作模式调整,褚云峰决定潜心发掘上海作为消费地的更大发展空间,从消费需求出发着手供应链优化,不再像以前,从生产端思考销售。

按照政策要求,在上海建设冷链物流的前置仓,是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花卉市场流通体系的必需条件之一;从消费实际来看,多方都期待着被誉为“花卉会客厅”的上海,早日完成供应链流通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在寸土寸金而建设用地指标极为有限的上海,只有对花卉产业消费趋势更有信心地进行判断,才能下定决心,通过复杂的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等土地政策来推动花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上海(松江)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副总经理华永祥说,该园区项目落地,离不开市区镇三级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和规划资源部门反复对接,协同攻克难关,这是对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极大支持。

褚云峰对花卉电商直播颇有经验,曾组建昆明市花卉电商主播协会。他也说出了对上海花卉消费趋势的判断。“上海在花卉时尚、美学和情绪价值上的需求,比国内很多城市高,早已告别玫瑰、百合、康乃馨‘老三样’,对小众花卉接受力强,对品质要求也高。按照全球通行的鲜花等级标准来看,上海需要的产品至少是B级。”褚云峰认为,上海更早呈现出鲜花从农产品、礼品到日常消费品的梯度转移,而未来消费市场需要进一步提供的,是包括花型、花器、花境搭配和科普等更精细化的服务。

“云花入沪”供应链优化效应正在显现。园区42万平方米具有精准智能控温系统的温室,有望使生长期缩短30%—50%,完成反季节种植、催花,实现错季错峰生产,有助于产业链灵活配置;配套鲜切花冷链仓储物流服务中心,已吸引叮咚、盒马、小象超市等即时零售电商和“三通一达”等物流合作;花卉海关检验检疫仓建设,为日后进出口供应链打下基础;随着电商大厦和人才公寓落成,来自花卉主播、花卉经纪人等消费细分领域经营者产生了新的合作空间,新的花卉生态圈层开始裂变。

03

产业+场景

构建“闭环”未来

“云花入沪”,凝聚了云南和上海两地花卉产业各界共识。近些年,沪滇协作之下,两地之间逐渐形成了“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等多种产业协作模式。上海种业、虹华园艺、丽辉园艺、宝熠花卉等一批优秀上海花卉企业在云南建立生产基地,目前,17个产业项目分布于昆明、普洱、红河州、大理州、楚雄州、文山州等多地,产业规模初显。这些模式都在探索,如何形成从科技链、产业链、供应链到消费链“四链合一”的闭环。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团队负责人认为,“云花入沪”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近30年来,该团队持续参与沪滇花卉产业协作,合作双方都有很深的感触。该负责人说,花卉产业领域沪滇协作早已完成从“单向帮扶”到“互利共赢”的历史性转变。云南产地处处留下了上海花卉在科研选育、种源企业对接和产业园区建设的足迹,这也正是上海大力推进科研和市场“两头在内”,生产“一头在外”模式的印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团队也持续关注“沪滇协作如何赋能花卉产业未来”的议题。其团队负责人在2024年12月松江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年宵花市高峰论坛上提出,“云花入沪”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力,应该围绕“一地资源两地用,一地技术两地用”理念,建设美丽产业体系,从种业端、生产端、产业端和人才端四个方向发力,建立生态共同体。

这些思考,也指向了云南花卉要在上海完成的“最后一公里”转身;只有这样,关于“云花入沪”的回应,才能更有普适性意义。它意味着,国内各产地花卉可以像云南产地一样,更畅通地瞄准上海市场,世界各国同样如此。而上海作为花卉消费地,需要完成与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对话。

花卉消费“最后一公里”,藏着沪滇花卉产业链闭环的未来。透过第27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上的花卉消费热情,人们已然感受到,花卉场景消费的培育大有前景。这座人均GDP超3万美元的城市,也是国内更为热衷于花事活动举办的地方。今年以来,以花卉消费为主的高规格展示交流活动密集举行。上海国际花展进一步升格,对标英国“切尔西”花展、荷兰“库肯霍夫”郁金香花展等品牌花展;上海花园节则主张以多维体验互动渗透于家庭生活。

“花园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回应了上海花卉家庭消费“最后一公里”的探索。中国花卉报前首席记者、杭州艾笔园创咨询策划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开源对“花园经济”颇有思考。他说,随着花卉产业流通优化升级,上海应充分发挥花卉产业策源地优势,主动推动花卉消费的多业态融合,包括带领传统从业者转型,引导花园经济主理人瞄准垂直领域。

近五年,不少花卉产业研究及决策部门在思考,要在消费场景创新中,破题上海花卉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上海市花卉协会相关分析提出,要在新型花卉综合体中实现多领域的融合与拓展,让各类花卉衍生品的开发应用融入城市高品质生活。由此,不论是节庆、市集相结合的绿化园艺活动,还是与花卉产业相结合的特色乡村建设,或者云间卉谷、虹桥花谷、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等新产业、新业态规划,都在努力“跨界融合”。

与鲜花有关的文创策划、餐饮咖啡、花园营造等一系列延伸,被视为上海城市更新、公园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向城市、乡村和生活融合;来自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立达学院、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18家职业学校积极加入校外实践,参与花境花艺打造与花卉电商,为细分领域人才培育“预热”;“云播沪发”和“沪播云发”的电商路径正被打通;花卉而起的乡村新消费、新产业和新业态,正在沪郊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