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暑气正盛,徐汇区新华博库书城的二楼绘本区,“爱汇书屋”的志愿者老师沈恋平带着孩子们钻进了《The sound of moosic》的世界。十余组家庭围坐在地垫上,她手中的绘本仿佛有了生命,一头执着追寻音乐伙伴的奶牛,在她中英双语无缝切换的讲述中跃动起来。当夜莺清亮的啼鸣在绘本馆响起,孩子们眼中闪动的不只是好奇,更是一种语言与文化悄然交融的喜悦。
博库故事会
这般生动场景并非偶然。大雨倾盆浇注着申城,却丝毫无法阻挡家长和孩子奔赴博库书城的脚步——第六期“美味故事会”如约而至。沈恋平带领孩子们念着欢快的花生果酱三明治英文童谣,手指随节奏舞动。绘本《Dragons Love Peanut Butter and Jelly》里看似生僻的词汇,在她的生动演绎和图片引导下竟被孩子们猜得八九不离十。当现场制作的真材实料三明治分发到孩子手中,童谣声与咀嚼声交织,语言在唇齿间从符号变成了可触可尝的实体温暖。
每一场故事会孩子们都积极参与
从“美味”到“音乐”,这两场双语故事会流淌着沈恋平一以贯之的理念种子:阅读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而是点燃心火、连接生活的魔法。这位留美归来的妈妈,十二年前便踏上公益亲子阅读推广路,初心朴素而坚定——“让我们的小朋友像美国孩子一样,拥有一个随时随地可以上门读书的图书馆。”她渴望打破书籍的冰冷距离感,让文本内核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年前在徐汇区田林街道爱建园居民区,她与社区宝妈们一拍即合。当时,“爱汇童行”的创始人张婷正苦恼于如何让孩子们放下电子产品亲近书本。沈恋平带着对社区图书馆的热望加入,一群妈妈们自己擘画项目书、招募志愿者、操持运营,在田林街道和居委会提供资金场地的托举下,“爱汇书屋”如一棵幼苗破土而出。
书屋的魔力很快显现。每周五、六下午,孩子们跟随沈恋平的阅读课,常爆发出“哇”的惊叹与欢笑。在课业与电子屏的夹缝中,这片天地竟能让孩子们“沉浸其中,甘之如饴”。
书屋的魔法不止于语言。端午节包粽子,孩子们指尖缠绕着粽叶,古老手法在稚嫩手中笨拙传承。“这相当于把传统文化种到他们心里,自己开花。”沈恋平也深谙此道,她讲述《南瓜汤》时不拘泥于文本分析,而是引导孩子分享自己与一碗热汤的温暖记忆——与谁共享,曾有过哪些趣谈。从“生气汤”到汪曾祺美食散文的延伸,文字与生活经验在此激荡、交融。
孩子们学唱歌
社区图书馆的枝蔓不断延展。最初只是宝妈们推着孩子走进来,渐渐忙碌的爸爸们也挤出时间带孩子参与;创始人讲故事的开端,如今已变成父母们自告奋勇登上讲台。孩子们也早已用行动投票——故事会结束时总围着沈恋平追问:“下次是什么时候?我还要来!”
社区自治的力量像春雨渗入土壤,在爱建居民区相关负责人看来,在党员先锋引领下,不同年龄志愿者纷纷加入,宜家家居的王承劳模创新工作室即将为书屋设计新的阅览区。从几位妈妈群策群力到整个社区合力托举,“爱汇”二字正汇成一股暖流。
记者:姚丽敏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