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古美》杂志自2018年起,由古美路街道社区党群办主办,以纪实特写、口述历史、回忆录、散文、故事为主,围绕社区文化主题,讲述古美人、古美社区的故事,既有生活点滴,也有名家大作。“今日闵行”推出系列选篇,让我们和《大家古美》一起,植根社区、共襄人文。 ——兰州记事(一) 作者:蔡其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号召很多行业支援大西北建设,我年轻时由上海铁路局调往兰州铁路局,搞蒸汽机车锅炉软水技术工作。当时西北重镇兰州正在蓬勃发展,一切尚在兴建中。 兰州火车站大厅铺的是砖地,行李房是泥地。上海抵达兰州的火车断断续续,开了好几天。抵达兰州是一个周六傍晚,我询问车站值班室铁路局的地址。虽说离火车站很近,可铁路局大多部门周日都休息,让我周一上午九点以后去组织部门报到,车站值班人员指点我可在车站广场帐房留宿两夜,住宿费很便宜,明天周日可在兰州市区玩一下。托运的行李有被褥和衣服等日常用品,我想周一报到后再去取,眼下先解决晚餐,列车上只供应烙饼,没吃好。 出了车站,眼前展现着好几个大帐篷,帐篷下有二十多处饮食摊供应面点、馄饨和各式包子。十月,兰州已有寒意,但这么多帐篷下一个个饮食摊的炉火,却提供了温暖,整个广场充满着烟火气。 我观看了一阵,见兰州拉面上飘着一层辣油,我打小吃辣就会眼发红并喉咙痛。见着有好几个人的面上有着布满肉丁和白萝卜丁的浇头面,热汤热水,食客们好像吃得很可口,我便在长条凳上落座。摊主问我:“要大碗还是小碗?”我觉得又冷又饿:“要大碗,不吃辣。”正在收拾空碗的摊主朝一旁正在下面条的中年妇女喊道:“大碗臊子面,不放辣油。”这臊子面热乎乎的,浇头也不少。我问摊主:“这肉丁是什么肉?”摊主没好气地答:“啥肉,羊肉,咱是清真的,小碗一毛二,大碗一毛五。”我感到这面不贵,上海吃碗阳春面是一毛二,这里还有这么多浇头呢。我吃完一大碗面后,感觉肠胃很舒服。多年后,总让我记得兰州美味的臊子面。 夜色乌黑,通往市区只有1号线公交车,得等半个小时才发车,到市区后还不知在哪里下车,哪里能找到合适的旅店,寻思着还是听车站值班员建议:在车站广场的帐房里住一夜,明天再去市区。就在饮食摊近处,有几个亮着灯的帆布帐房,顶上的烟门冒着烟气,隐约见到里边有人在走动。帐房二十多平方米。撩开门帘,主人便热情招待:“你住宿吗?一天二毛五。”只见两旁已摆有不少帆布躺椅,都有人躺着,过道很窄,躺椅下边有不少行李。我问:“这里还能住吗?”主人说还能住两位,随即把一个帆布椅床展开让我坐落下来。躺椅上的人都来自祖国各地,有河南人、东北人等,都是来支援西北建设的。 我在躺椅上一觉睡到大天亮,简单洗漱后,去外边摊档吃了一碗馄饨,便想去兰州景点游览。明天周一报到后就得正常上班了。听说兰州有黄河第一大铁桥、白塔山和五泉山等著名景点。没想到兰州刚过国庆就下雪了,寒风飕飕,就没去景点游览。 走进一处巷子,见一户人家的大屋檐便去躲雪。不一会,一位穿织棉缎中式长袍的大伯正要入门,他友好地问我:“小弟弟,你是外地来的吧,这场雪是赶早了些,去屋里歇一会吧?”我走过院子,见花坛里还长有树椿冬青等植物,两边有厢房,这难道是兰州的四合院?我随大伯进入一旁厢房,他让我坐炕,说今早下雪,他婆娘正烧着热炕哩。炕上有红木炕桌,不一会,伯母端来一碗五福茶,大伯让我趁热喝。拳头大的茶碗,掀开茶盖,里边有桂圆、杏仁、芡实、莲子和百合五样东西,真让我受宠若惊。我忙从背包里取出一把大白兔奶糖,大伯似乎懂得很多,说这是上海特产,猜我是支援西北的上海小青年。我见墙上挂着四幅国画,纸张已很陈旧,都是很好的古画,我说,这在上海很稀贵的。大伯随即从箱子里取出几卷画,说祖上留下不少,要是我喜欢就挑上一幅,给五块钱就行。我知道,这在上海花几块钱根本买不到古画的。我说,虽然很喜欢,只是还要去单位报到,再说下雪天手里也没法拿,要么过一天再来拜访您。我问大伯做什么工作?大伯说,今年六十岁了,刚退休…… 我后来去铁路局工作,安排在兰东机务段搞技术工作。工作稳定后,便想再去拜访那四合院里的大伯,并买上一幅古画。兰州的巷子就像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多得我再也找不到那个巷子了。多年后,那巷子和四合院、那臊子面仍给我留有美好的回忆。 作者:蔡其康 文字内容:《大家古美》 编辑:李昕玥(实习)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臊子面、帐房和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