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在伏天,找“鳝”人、寻“鳝”味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15 16:50:26

“滋啦——”一声油响,伴随着扑鼻的浓烈香气,这是许多老上海人记忆深处最动人的厨房交响。一盘油亮诱人的“红烧鳝筒”,或是一碟滚烫上桌、淋上热油还在“噼啪”作响的“响油鳝丝”,曾是弄堂里家家户户待客时必备的招牌硬菜。这独特的声响与滋味,深深烙印在几代“上海小囡”的味蕾记忆中,化作一份沉甸甸的舌尖乡愁。

黄鳝之珍贵,由来已久。除了作为本邦响油鳝丝(糊)、红烧鳝筒的灵魂食材,黄鳝在传统医药和现代生物科技领域也价值非凡。我国古代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鳝鱼肉“甘、大温、无毒”。民间素有“黄鳝浑身是宝”之说,其肉、骨、血均被传统医学认为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典籍中记载具有补气养血、强筋壮骨、祛风通络之效,现在更有研究机构在探索其活性成分(如小分子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潜力。

时令赋予食材灵魂,节气酝酿美味密码。每年自夏至开始直至白露时节,正是黄鳝最为肥美的黄金期。此时的黄鳝,经历了一季的生长,肉质格外丰腴饱满,其营养成分也积累至一年中的巅峰状态。正因如此,民间智慧凝结成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冬吃一支参,夏吃一条鳝”,道尽了伏天食鳝的滋补之妙与适时而食的饮食智慧。这种对时令与品质的精准把控,正是本邦菜“浓油赤酱”表象下隐藏的精细密码。

守护这份“沪上至味”的,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周文宗。作为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站长和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他长期深耕特种水产养殖与生态农业。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宝贵的黄鳝种质资源库;成功研发了黄鳝工厂化育苗技术;创新开发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鳝菜共生”、可控式的“稻—鳝—鳅(虾)”共作模式,在上海、江苏、湖北、江西、安徽、四川等多地建立稻田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革新了传统养殖方式。经他指导建立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稳定供应着上海市场30%的黄鳝。在周文宗团队的努力下,“黄小鳝”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姓名:黄小鳝

出身背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周文宗研究员团队

现居住地:庄行综合试验站循环水立体公寓

身份标签:本邦菜头牌明星、中医药材潜力股、生物科技新素材

大多数时候,我蜷缩在恒温循环水舱的角落,水流温柔地托着我的尾鳍。透过玻璃舱壁,我能看见穿着白大褂的人类正俯身记录数据,在这里,周文宗研究员和团队运用科技赋予了我们新生,于是我们都亲切称他“周鳝人”。

破壳:种质资源的生命密码

我的生命始于一枚淡黄色的卵。在天然水域的卵九成会被吞噬,而在这里,我躺在铺满水草的孵化槽中,听着循环系统低沉的嗡鸣。“周鳝人”的声音穿透水流。听到那熟悉的击掌声,我便知道他来了。我小心翼翼从穴内探出脑袋,他仔细观察着我,指尖轻抚着我的小脑袋,正是这位“鳝人”,破解了我们族群的繁衍密码,其带领团队构建了我国宝贵的黄鳝种质资源库。

中国境内的黄鳝种群约在2300万年前从印度—孟加拉区域迁徙而来,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演化出惊人的环境耐受力。东北种群能在冰封的池塘中越冬,江南种群可耐受近40℃的高温,全靠代代相传的生存秘籍。这种适应性使我们看到了人工选育的无限可能,“周鳝人”说只有创建了国内自己的黄鳝种质资源库,才能更高效地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黄鳝品种。现在全国50多个地理种群,就跟人类方言似的,有时我真想去拜访资源库里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亲戚”。

重生:实验室里的雌雄密钥

我隔壁那位大哥已经陪伴“周鳝人”度过了30多个春秋,所以我们还拥有长寿基因。别问我,为什么喊隔壁那位叫大哥?要说最绝的还是我的“变形记”:小时候是姑娘身,生完娃就变糙汉子!待摇身变为雄鳝,我们的工作任务突变,每天游走催婚。“周鳝人”说现在的市民在市场买黄鳝可是要看身材的呢!饲料吃多了,中年油腻大叔“大腹便便”的体型便不受市民爱戴了。这不,他还给我们严格控制体重,通过科学饲养保持身材。因为这事儿还闹了乌龙,曾说我们吃避孕药促生长。“周鳝人”为了还我们清白,还特地做了试验,真相往往比谣言更精彩。经试验,食用加入了避孕药的饲料后,改变了我们的新陈代谢,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死亡风险,而且避孕药增加了养殖户的饲养成本,这“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勾当,论谁都不干呢!

团队研究发现,如果想要我们守住这女子的身份,还得在我们产卵后投喂中药材、大豆卵磷脂等有效延缓性转换进程,使优质雌鳝保持更长的繁殖期,我们闻此喜讯后欢呼雀跃。

成长:城市森林的生存法则

全球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其中魔都更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为此,“周鳝人”可是煞费苦心,为了推动黄鳝产业的发展,他创制黄鳝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这是一种集智能化、集约化、生态化于一体的现代养殖模式,尤其适合上海这类土地资源紧张但市场需求旺盛的超大城市。

这黄鳝“上楼”可是第一回听说吧!瞧瞧,我们现在居住的环境可是一流,在这立体玻璃养殖架里,一平方米住三百多号兄弟。这多层“公寓”带循环水系统,比老家的泥塘高级多了!这水质,我们现在可是“精致水产”,再不用在烂泥里打滚了。

这种黄鳝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集成优化病虫害防治、饲料配比、高效引诱、物种共生、品质控制和水质调控等关键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提升5—8倍,节水、节地、节劳力,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这样既保障了“菜篮子”供应,又守住了“绿水青山”,真正让我们在城市“游”出了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我们是群居动物,性情温和,白天我们就宅在浮板洞穴里睡觉,晚上排队等待投喂。这可谓是“躺平”鳝生呢。

蜕变:健康事业的华丽转身

做“鳝”事、讲“鳝”话——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周鳝人”的座右铭,让市民能吃上价廉优质的黄鳝是他的初心,助推我们进军药食同源领域是他下一个追求的目标。

我们的“鳝”生正在经历着惊人的价值蜕变,从餐桌美味升级为生物医药原料,实现了从传统农产品到高科技康养产品的华丽转身。

“周鳝人”和团队致力于黄鳝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系统解析了黄鳝肌肉中活性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特性,研发了多种鳝肽终端产品。

在实验室大棚,不同年龄段的黄鳝在循环水系统中安静游动;这个场景恰似一个微缩的寓言——在土地资源稀缺的超大城市,科技正为传统农业开辟出崭新路径。从本邦菜浓油赤酱的烟火气,到实验室精密仪器的科技感;从厨房的“滋啦”油响,到循环水系统低沉的嗡鸣——这条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黄鳝,正在书写着都市农业创新的生动篇章。

这场产业变革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周鳝人”说:“未来的黄鳝产业,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保障市民‘菜篮子’的初级农产品,另一条腿是面向大健康领域的高端生物制品。”这种多元化发展路径,既守住了传统饮食文化的根脉,又拓展了产业增值的新思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技+产业”解决方案。

文: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