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在冰箱囤放冷饮、自制饮品,但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可能暗藏“爆炸”风险,比如百香果柠檬水、杨梅汁和杨枝甘露等。究竟是什么让这些食物在冰箱里“失控”?一起来看看↓ 01 百香果、杨梅汁、杨枝甘露 冷藏时间过长容易炸 夏日里,用百香果简单泡点水,再搭配些许柠檬,一杯香甜的百香果柠檬水就完成了,将其置于冰箱冷藏片刻,入口冰凉,滋味美妙。然而,稍不留神,自己辛苦挖出的百香果,竟会“炸”开! △图片源于网络 百香果果汁置于冰箱冷藏会“炸”,真不能怪冰箱。若不冷藏,反而“炸”得更快。 像百香果汁这类自制果汁,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倘若装果汁的容器是密封的,气体无法排出,在容器内不断积聚,超过容器的承受限度后便会“炸”开。 若将果汁置于室温环境,温暖的条件会加速微生物的繁殖,结果就是“炸”得更快、更早。做好的百香果汁若没喝完该如何处理?这里有两个办法: 短期冷藏。最简便的方法是,做好后趁着微生物数量较少时,立即放入冰箱,冷藏2天不成问题。 长期冷冻。分装后,放入冷冻层,想吃时解冻一瓶,或者当作冰沙享用,可保存1 - 2个月。 同样,与百香果相似的还有杨梅汁、杨枝甘露,这些果汁密封后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引发“爆炸”。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请尽快享用。 △爆炸的杨梅汁。(图片源于网络) △爆炸的杨枝甘露。(图片源于网络) 02 可乐、啤酒等带气饮料 不要放入冷冻室 可乐、芬达、啤酒等放在冰箱也容易“炸”,原因在于这类饮品虽存在“水结成冰,体积增大”的现象,但这最多只会使瓶子变形或胀破,不至于引发爆炸。更关键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气体的膨胀。 啤酒、汽水、苏打水这类饮品,在灌装时会向液体中充入大量二氧化碳。啤酒里的二氧化碳是酵母发酵产生的,灌装时会尽量避免二氧化碳流失。 二氧化碳本身不易溶于水,主要是依靠高压将其强制压入水中。而当水结成冰后,原本被高压压在水中的二氧化碳会重新以气体形式释放出来,在汽水、啤酒瓶内形成巨大压强,当压强超过瓶身材料的承受极限,便会发生爆炸。所以,啤酒切勿冷冻后再放入冰箱哦! 03 干冰放冷冻室想重复使用 甚至能将冰箱门炸飞 夏天购买生鲜、水果及甜品烘焙时,商家通常会随箱赠送两包干冰,以保持食材的新鲜度。有时你可能会想,或许干冰可以放在冰箱里,后续还能再次使用,但实际上,干冰放在冷冻室也会“炸”。 而且,相较于其他水果饮料的“爆炸”,干冰冷冻后“炸”得更厉害。此前甚至出现过因存放干冰,导致冰箱门被炸开的情况。 干冰冷冻后“炸”的原因还是二氧化碳。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 -78.5℃以上的环境中,会吸收热量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家里冰箱的冷冻层一般只有 -18℃左右,这个温度对于干冰来说太“温暖”了,它很快就会变成气体。 干冰变成气体后体积迅速增大。而冰箱为了保持低温,密封性较好,如果冰箱内储存的干冰较多,又长时间未打开冰箱门,冰箱内就会积聚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最终导致“爆炸”。 就算储存的干冰较少侥幸没有“炸”。打开冰箱后,可能会发现干冰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袋子。 04 自制辣椒酱、果酒放冰箱 一定要记得定期排气 青梅季到了,很多喜爱酿酒的朋友会泡一桶梅子酒。然而,自制的果酒、泡菜、糟辣椒等放入冰箱也可能会“炸”。 △果酒爆炸(图片来源于网络) △糟辣椒爆炸(图片来源于网络) “炸”的原因和百香果汁“炸”的原理相同,都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同之处在于,酿酒、泡菜是我们主动营造了一个适宜微生物繁殖、发酵的环境。如果我们在家酿酒、做泡菜,可以选择定期排气或直接使用泡菜坛来制作。 古代的酿酒师,会定期给酒进行排气;而泡菜坛子的原理是在坛口设置简单的水封结构,能够方便外界的氧气进入,同时让内部气体排出。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自己在家制作发酵品,对微生物的控制难以做到精准,新手不建议尝试。即使是烹饪高手,也要注意制作过程中放气,食用时留意是否变质,一旦察觉不对,果断丢弃,千万别舍不得。 最后提醒大家,冰箱并非“安全箱”,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更需警惕,发现容器鼓胀、液体有异味,别犹豫,立刻丢弃。 资料 | 央视新闻 编辑 | 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