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气象苑小区,居民们最近发现,小区里曾经被垃圾桶挤占的健身区域重新宽敞起来。这一变化,源于街道重新规划垃圾库房,同时引入创新的“小箱体清运模式”。如今,居民只需为建筑垃圾预约清运,收费透明合理,专车次日即到,环境难题迎刃而解。这样的专用建筑垃圾箱体已在辖区内57个小区落地生根,成为破解社区治理顽疾的“金钥匙”。
同样感受到便利的,还有中星城周边的居民。在这个商业圈里,由街道牵头、企业出场地、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建设的两网融合惠民服务点,成了居民处理可回收物的“便民站”。家里的废纸、塑料瓶攒多了,下楼就能交投,不用再跑远路。据漕河泾街道工作人员介绍,接下来还计划在光大会展中心再添一处这样的服务点,让更多人享受到便利。
气象苑智能垃圾库房
这些具体变化的背后,是漕河泾街道在垃圾分类工作中打出的“组合拳”。近年来,街道紧扣“资源化、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惠民化”目标,从硬件升级到机制创新,一步步推动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在硬件设施上,漕河泾街道联合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对辖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智能升级”。新改造的投放点拥有自动感应开盖、满溢报警等智能功能,并通过实时监控技术有效识别小包垃圾落地和混投现象,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分类准确率。更贴心的是,在布局设计上,漕河泾街道遵循“便民惠民”原则,优化容器标识系统和空间分布,使居民能够直观理解、便捷投放,体现了“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理念。
馨逸公寓步入式垃圾库房
中虹汇之苑智能垃圾库房
推动这场“绿色革命”的力量,源于机制创新凝聚的合力。漕河泾街道着力打破部门壁垒,强化协同联动。“只要把居民的需求放在心上,用科技提效,靠机制聚能,就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据漕河泾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街道还会沿着“资源化、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惠民化”目标继续探索。
记者:姚丽敏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