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抗战中的松江儿女 | 马荫良:香港版《申报》刊登周恩来重要启事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8-13 15:47:13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唤醒国魂、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松江儿女在各条战线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弹火纷飞的前线,有前仆后继的牺牲;在日军铁蹄下的松江,有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变幻莫测的外交舞台,有倾其所能的援助;在战略大后方的西南,有蓝缕开疆的悲壮;在街头、报刊、课堂、书斋,有激情的演说、艰苦的研究、文化的传承。他们是军人、是文人、是学者、是工程师、是普通百姓……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打败日本侵略者,将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洒在了九峰三泖、中华大地,铸就了松江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

区委党史研究室微信公众号“云间青史”特设“抗战中的松江儿女”专栏,聚焦“统一战线”“各界抗争”“外交风云”“国防建设”“文化救国”5个主题开展连载,重温、再现松江儿女的铁血抗战,缅怀、致敬这段苦难与辉煌的历史。

原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和申报馆总经理、新闻界前辈马荫良先生,于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七日(注:应为一九九五年九月九日)在天津逝世。我与马老虽然交往时间不长,但他的爱国热忱和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荫良全家摄于20世纪40年代初(马小良供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所在的单位上海书店承担了全套《申报》的影印任务,并聘请了马荫良先生为顾问。我被邀请参加这项工作,这也使我有机会经常到马老的寓所去拜访请教。马老曾介绍他与《申报》奠基人史量才的甥舅关系,说他早年在浦东中学读书,每至周末就到舅父史量才家,因此对《申报》情况有了了解。一九二九年马荫良就进了申报馆工作,一九三一年当上经理,他在与进步人士交往中提高了爱国主义思想。史量才被暗杀后,他继任总经理,同时更增强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认识。

影印版《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马老亲自去武汉、香港创办了《申报》汉口版和香港版。在香港出版的《申报》曾连载过毛泽东撰写的著名文章《论持久战》,还经常发表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志和重要干部所写有关团结合作、共同抗战的时评和论文,向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对各地著名的文化界、电影界、戏剧界人士到达香港或经过香港的活动情况进行报道,以引起读者注意。

1938年3月1日的香港版《申报》

《申报》香港版不仅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和发表全国各地抗战的讯息,而且在封面上刊出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广告、启事。突出的有一九三九年二月五日至七日连续三天在封面的报名旁刊登了周恩来的重要启事,内容为:

抗战以还,日寇广播时造鄙人谣言,不曰对当局有何提议,即曰对外如何谈话,此为敌人挑拨惯技,本不值一辩,惟近来友邦通讯社及国内报纸也常发表未经本人同意、校阅之谈话或论文,此不仅使鄙人无从负责,且记载字句稍有出入,便足给敌人以造谣挑拨之资。最近如路透社重庆一月一日英文电,系根据鄙人当晚在友人家宴中杂谈,事前事后均未得该社记者发表该晚谈话之通知,其谈话内容措辞也与鄙人当时所谈者大有出入。鄙人原意在说明汪精卫此人之不可靠,难共患难,决无意涉及过去各种内战是非,而该社记者则以其主观杂入,更不意此稿为成都《新民报》所译载虽注明为扫荡报稿,但重庆扫荡报并未刊登此稿,辗转阅读,并查真相,始知路透社久已宣扬于外,诚属遗憾之至。兹特申明此项谈话鄙人不负任何政治责任,凡以后各通讯社各报馆记者,各书报编辑欲发表鄙人之谈话、讲演及论文者,必须于事前取得鄙人之同意,并校阅原稿始得刊布,否则发表任何关于鄙人之记载文件,鄙人决不负责也。此启。

这篇启事,有力地揭露了日寇汉奸和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外国通讯社的造谣污蔑、挑拨离间和破坏国共两党交流一致抗战的阴谋。

马老分别创办了《申报》的汉口版、香港版后,随着形势转变,他又回至“孤岛”上海,用美商的名义复刊《申报》,但是馆内一切行政事务均由马老亲自掌握。他认为大权不能落在外人手里,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充分体现了马老的爱国主义思想。

(本文节选自《马荫良与香港版<申报>》,载于《铁血云间——松江抗战记忆》,作者周炳仁,曾任职于上海书店。

资料:云间青史

编辑:周加姚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