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闪闪新农人丨卫亮:十七载田垄逐梦,用青春破译乡村振兴的密码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12 16:52:57

17年前的那个夏天,当卫亮攥着普通本科的毕业证书,在上海市区招聘会的人潮中被挤得头晕目眩时,他不会想到,命运的齿轮正将他推向一片充满未知的绿色海洋。这个从城市回流的年轻人,即将在田垄间书写一段关于热爱、创新与坚守的传奇。

初入农门:从城市青年到农业探索者

2008年的秋天,卫亮应聘进入上海银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玉米汁的调配。实验室里,他和搭档像科学家般调配着比例:玉米粒的老嫩程度、榨汁时的水温、过滤的次数。当第一杯金黄透亮的玉米汁在舌尖绽开清甜,他忽然明白,原来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春种秋收,更是充满科技感的创新实践。

后来,卫亮被调去了营销科,这个年轻人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挑战:对接湾仔码头和龙凤集团的蔬菜供应。客户对蔬菜的外观、口感、安全和新鲜程度都有极高的要求。仓库里,他看着成筐的蔬菜一一辨认。眼前的卷心菜青梗白梗交错,芹菜分实心空心,他有些不知所措——这些课本里没教过的知识,成了他农业启蒙的第一道门槛。

为了记住蔬菜品种,卫亮随身带着笔记本,记下每个品种的叶形、梗色、口感。凌晨四点跟车去农场,蹲在菜地里看晨光如何为莴笋镀上银边,观察暴雨过后菠菜叶片的蜷曲程度。三个月后,当他能闭着眼睛通过触感分辨出不同生菜之间的差异时,他不再是从前那个“农盲”。为了找到符合标准的货源,他跑遍了金山周边的农场,恨不得用放大镜检查菜叶背面的虫眼,在加工车间盯着工人清洗蔬菜的每一个步骤。

2011年,卫亮调任银龙果林七场场长。站在果园里,他皱起了眉头:葡萄和猕猴桃占据了全部土地,农忙时工人累得直不起腰,农闲时却无事可做。“为什么不能让土地四季都有收成?”这个大胆的想法,开启了他的第一次种植结构改革。“就像给土地编了本日历,每个月都有该忙的事。”他成功让土地一年四季蔬果产出不断,让人力输出形成全年平均。

2012年,金光蔬菜专业合作社向卫亮抛出橄榄枝。当他第一次走进那个300多亩的农场时,眼前让他出乎意料:虽然农场设施不错,但土地上还是一片荒芜,农场职工老龄化严重,办公室里两三个年轻人的工作状态也了无生气。

但卫亮还是看到了潜力。他将农场划分成3大区域,由原来的几个生产负责人担任组长分头负责。然后,他带着年轻的管理团队,挥舞着镰刀砍杂草,用铁锹挖通堵塞的沟渠。随着一片片蔬菜的种植,农场环境一点点开始改变。不到半年,农场变得生机盎然,生产井然有序,职工队伍朝气蓬勃。之后,他们开始建章立制,建立了一整套生产计划、农资出入库、农场种植观察日志、农事操作记录等。他还添置了大量的生物防控设施,如黄板、防虫网、灭虫灯等、性诱器等。经过一年努力,合作社经营管理步入正轨,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创业开花:在农田里绽放理想之光

2014年6月,卫亮做出了一个震惊众人的决定:辞职创业。“在企业里,我只能改变一个农场;但自己创业,我能探索一条新的农业路。”站在朱泾镇大茫村的田埂上,他看着50亩积水的洼地,眼里却闪烁着光芒。

卫亮给合作社起名为“禾希”,寓意年轻的梦想,又取意物以稀为贵。希望种植出优质、健康、美味的产品。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连续暴雨让田地变成沼泽,挖机无法下田,卫亮带着工人用铁锹挖排水渠。等到挖机能下地做沟渠时,又面临搭建大棚困难。他只能改变计划,先建路再搭大棚。为了不耽误草莓种植计划,他和工人们搭建大棚、种植草莓同步进行。

“企业工作和自己创业最大的区别是,企业只是负责一块工作,但创业是负责整体工作。”卫亮说。后面接踵而来的问题,又令他一次次手足无措。那年10月,台风“菲特”引起强降雨,使田地受淹。高强度的农场建设工作刚完成,又遭遇自然灾害。他不得不连夜开拓沟渠及时排涝,才得以控制住汛情。

创业初期,卫亮的合作社主要种植草莓和番茄,曾经的经历和经验化为养分,浇灌着他的梦想果实。仅仅一年后,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就扩大到了100亩,他开始种植金山小皇冠西瓜。到2022年,基地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00亩,种植品种也不断丰富,增加了生菜和玉米。

在卫亮的经营下,合作社稳步发展,特别是在2017年,他的农业生涯被一颗番茄彻底点亮。

触摸行业脉搏许久,积累了一定眼光和经验的卫亮,踌躇满志地引进日本的“桃太郎”番茄品种,却在种植中遇到了难题:夏季高温让番茄脐腐病爆发,眼看着青果上出现褐色斑点,他急得满嘴起泡。他带着技术团队吃住都在大棚里,尝试了十几种土壤改良方案,终于发现通过增施钙肥和调整灌溉频率可以有效防治。

当第一批色泽红润、果型饱满的“禾希番茄”上市后,引发了抢购热潮。一位老顾客尝过之后特意找到卫亮:“这番茄,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这句话让卫亮眼眶发酸——为了这份“小时候的味道”,他坚持不使用催熟剂,让番茄在藤蔓上自然成熟,虽然产量减少了30%,却留住了最本真的香甜。

卫亮常说,“每一棵菜都是有生命的,都需要倾注感情去培育”。他倾情于农业,把每一棵菜当孩子一样照顾。他不断地学习,从品种选育、栽培、种植模式,到农药肥料的使用管理,农产品采收储藏,再到宣传和销售,每个环节他都不愿错过。

“桃太郎”番茄的成功种植,让卫亮看见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在上海,市场上的大番茄、菜用番茄大多数从外地运来,而耐运输的番茄大多在口感上欠佳。上海的种植成本虽然高,但是离市场近,能最大程度保证新鲜和品质。“地产番茄非常有市场前景。”于是,他大刀阔斧地调整种植结构,狠下心砍掉了草莓种植,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番茄上。

在卫亮的带领下,“桃太郎”番茄在金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越来越多农户加入种植的行列,也成功带动起金山番茄产业的起步。

2022年11月,金山区联合区内主要合作社,以“番茄”为主角,成立了上海金山区番茄研发中心和番茄产业化联合体,以“兵团作战”替代“单打独斗”。卫亮的合作社作为四家核心成员单位之一,主攻大番茄的种植和研发。

展望未来:新农人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眼下,正是“桃太郎”番茄大量上市的时候。为了保证番茄品质和口感,卫亮在种植时“狠下心”来疏果,但目前两三吨的日上市量还是带给他不小的压力,他的想法又一次切中产业发展的要害:“番茄的销售渠道还可以继续拓宽,但首先还是要从品牌包装开始。”

多年前,卫亮曾说:“做农业,种植业是最弱势的,所以要延伸产业链。”后来,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基地里建成了分拣包装的加工车间。他不给自己定长远目标,而是用一个个短期目标激励自己,推动合作社的发展。

如今,卫亮的心中勾勒着新的蓝图:他正筹备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全面升级,从品牌主色调、IP形象、宣传册、包装到农场装饰都将焕然一新;他还计划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店铺起名为“稀社”;明年他还将尝试种植水果黄瓜,搭配基地的生菜和番茄,打造轻食产品……他有许许多多的想法等待付诸实践。新农人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十七载光阴,卫亮从“农门过客”变成“田垄主人”,用青春证明:农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创造力的舞台;新农人不是简单的职业称谓,而是带着知识、技术与情怀的乡村振兴主力军。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番茄叶上,卫亮摘下一副手套,露出掌心的老茧——那是岁月刻下的勋章,也是一个新农人对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在金山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卫亮的故事还在继续。他就像一粒播撒在春天里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扎根、拔节、开花,用不懈的奋斗,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新农人的华彩篇章。

文:曹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