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运动的汗水浸湿衣衫,当自信的呐喊响彻场馆,8月3日,一场特殊的“蜕变”在上海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心体验馆上演。在结营的最后一课上,孩子们用汗水浇灌的成长勋章熠熠生辉。
作为“‘沪’享运动・‘营’运未来”2025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夏令营的营员,40名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在过去一个月里,通过科学运动搭建的成长阶梯不断攀登,在这个夏天收获了尤为显著的成长印记。
90分钟极限挑战后,
孩子放声高呼:“我能行”
课堂上,孩子们的活力被充分激发。热身环节,通过爬行动作和认知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主体训练使用到有趣的器材,比如呼啦圈、波速球、篮球等,让孩子乐在其中;接着,5分钟的Tabata运动,让孩子们的心率来到峰值;最后,一套拉伸操来结束本节课。
1节课,90分钟的极限挑战结束后,孩子们放声高呼:“我能行”,充满了自信与喜悦。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教授全明辉介绍,“与7月7日第一次课程相比,孩子们完成度提高了很多。中高强度运动不仅能体现孩子的有氧运动能力,还与他们的主观意愿密切相关,需要老师不断鼓励和正向反馈,而多个孩子一起参与形成的内部竞争,也让他们更有动力坚持。”
“8岁的硕硕(化名)有ADHD和孤独症倾向,粗大运动技能有待提升。十次课程下来,他的表现有了明显变化——专注力提升、冲动减少,并尝试完成更复杂的指令。”上海体育大学硕士魏伊婷在夏令营中担任教练,同时也负责记录每个孩子的具体表现。
“每节课上,教练会对每个孩子的运动能力展开评估,根据他们的症状和自身能力特点安排侧重平衡性训练或协调性训练,力求实现个性化干预。”魏伊婷说。
运动为什么能成为ADHD干预治疗的良方?
多动症是以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发育性行为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运动能帮助孩子改善症状。全明辉从三个层面给出了解释:
“ADHD儿童的大脑常像一辆刹车不太灵敏的汽车,计划、控制行为的能力往往较弱。”全明辉教授介绍,运动可以为这辆“车”优化“导航系统”和“刹车装置”——
有氧运动能刺激大脑前额叶和海马体的活动,帮助孩子更专注;
团体游戏通过社交互动减少冲动行为,让孩子学会合作;
协调训练则直接锻炼大脑的“指挥中心”,提升计划能力。
今年5月,国际权威期刊《Scand J Med Sci Sports》刊登了上海体育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合作研究。该研究表明在7—8月的暑假期间集中进行中高强度运动干预,ADHD儿童的核心症状、执行功能和社会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不过,关于ADHD运动干预也需要澄清两大误区。全明辉教授表示,“一是破除‘一劳永逸’观念,假期训练见效后仍需每周坚持3—4次运动巩固效果;二是避免‘越累越好’,过度疲劳反而损伤自控力,最佳强度为身体微汗但能正常说话的中高强度运动。”
构建“评估—干预—跟踪”服务闭环
科学助力多动症儿童
去年,上海体育大学“儿童发育与行为运动干预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依托上海体育大学体育学A+学科平台,整合运动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资源,聚焦儿童发育与行为健康问题,致力于构建基于循证医学的运动干预体系。
据悉,此次夏令营由儿童发育与行为运动干预工作室承办,获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全额资助启动。
魏伊婷介绍,工作室为本次夏令营定制研发专属课程,面向ADHD以及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将注意力训练、规则指令意识、体适能训练和行为技能训练融入个性化课程中,从而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改善社交能力。
一位家长欣慰地表示:“虽然夏令营时间不长,但还是明显地看到了孩子的改变。孩子不仅在体能上有所提升,在行为习惯方面也有所改善。”
过去5年,由全明辉领衔的团队一直在ADHD运动干预领域深耕,也连续5年承办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有氧运动干预ADHD”夏令营。团队形成了“评估—干预—跟踪”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五年来,累计提供运动干预课程超1万人次,家长满意度达90% 以上。
文字:芮德贵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