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半年升级改造,三林镇东书房路上的“书房市集”重新开业一月有余,日均客流保持在5000人次左右,较改造前翻了一番。随着Manner咖啡、肯德基等知名品牌陆续开业,这家经营18年的老菜场里还开始出现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宝妈身影。
“书房市集”的蜕变不是个例。放眼浦东,这样管理标准化、交易数字化、服务便利化的菜场成为越来越多街镇的“民生地标”。记者从新区商务委获悉,今年以来浦东标准化菜场改造升级步伐持续加速,截至7月底,已在全区13个街镇完成20家。
菜场升级引客回归
新区商务委日前组织开展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开门办实事”主题活动,记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等十余名社会各界人士,一同走进这家焕然一新的菜场。
采访时刚过午后1点,暑热正盛,踏进书房市集却扑面而来凉气,新安装的空调系统让经营户们能趁着空闲在各自摊位的躺椅上小憩午休。抬头望去,市场过道上方添置了四季绿植,葱茏的枝叶悬垂而下,为整个空间注入自然气息。
市场负责人钱申豪告诉记者,改造后商户数量有所精简,但单个摊位的经营面积从原先的5-8平方米扩大到了15-18平方米。市场专门开辟了近200平方米区域开设“平价菜专柜”,每日供应百余种从山东基地直供的新鲜蔬果,让居民不再顾虑“装修升级菜价上涨”。“省去中间环节,我们能做到批发价直销。”钱申豪举例道,“像矮脚青,我们每斤便宜了近一元。”
水产海鲜经营户陈大姐夫妻俩,在市场摆摊快10年了:“水产设备多,以前总觉得地方不够用,现在摆货养蟹都方便多了。”正值开海季,陈大姐每天能卖出百把斤鲜活梭子蟹。还有一位猪肉经营户告诉记者,以前早高峰顶多忙活一两个小时,现在一上午都停不下来,下午3点又开始晚高峰了。
“改变非常直观,现在我真的要考虑回归菜场了!”区人大代表潘姗姗在三林社区学校工作,也曾是周边世博家园的居民,“AI智能识别电子秤让老百姓买得放心、不怕缺斤短两,菜场也能实时掌握交易量,让管理更精准,对商家来说,客流旺了自然会形成良性循环。”
嵌入时尚新业态
Manner咖啡就开在书房市集外围街角,柔和的弧形外墙装饰着绿植花卉,外摆位设计得极为松弛惬意。
钱申豪介绍,在菜场的规划中,引入这样的品牌正是提升整体形象、吸引年轻客群的关键一步:“形象上去了,商业氛围也会跟着活跃起来,好品牌更愿意,客流也就更兴旺。”目前,Manner咖啡和肯德基均采用不收取固定租金的联营提成模式。这种创新合作已初显成效,钱申豪透露,市场二楼待租区域近期洽谈踊跃,不少业态表达了入驻意向。
结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浦东的菜场不断嵌入早餐、大众餐饮、家政服务、家电维修、小修小补、便民理发等多元业态,打造“菜市场+社区商业”新模式。去年完成改造的浦商邻里荟永泰店,在市场里创新推出“代炒菜”服务并开设共享就餐区,市民选购新鲜食材后可交由餐饮商户现场烹饪、即时享用,获得周边居民点赞。
书房市集则将“代炒菜”服务巧妙植入新引进的社区食堂。有一位爷叔爱吃响油鳝丝,从菜场买了一斤鳝丝来尝鲜新服务,起初觉得15元的荤菜加工费不低,没想到取餐时盘底垫了厚厚一层茭白,从此成了“代炒菜”的常客。
探索“菜市场+”模式
目前,浦东新区约1/3的传统菜市场仍存在功能单一、服务便利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主要局限于生鲜农副产品售卖。针对这一现状,新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浦东将持续探索拓展“菜市场+”模式,例如引入咖啡店、书店、健身教培等业态,满足居民多元消费需求。同时,鼓励市场开设更多食材代加工切配服务,提升服务能级;推广平价菜“网订店取”模式,扩大服务半径;定期组织“菜市场进社区”活动,方便居民就近采购。
“我们的菜场环境也应当与时俱进,代炒菜服务和街角咖啡店,让传统的菜场有了国际化社区的品质感。”区政协委员、浦东人民医院临床学院副院长王永兵已连续多年关注菜场升级,他表示,随着浦东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菜场应当逐步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升级。
实际上,浦东菜场在实践层面已有诸多探索。例如,金杨新村街道金杨市集大力建设“早餐示范区”,积极推动“菜场+夜市”模式,为居民提供从早到晚的民生服务。浦东最大的菜场上钢集贸市场主动开发起了菜场的休闲观赏功能,服务日益增多的邮轮入境观光游客,并增添英语标示、增派志愿者,让外籍游客体验这座城市的别样烟火气。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浦东新区已累计新建18家、改建112家标准化菜市场,占全区菜场总量2/3,非标准化菜市场和薄弱菜市场实现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