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实现统一,长三角地区不少城市早在国家政策出台前,就已展开多样化地方性育儿补贴举措的尝试。然而,以往的地方性补贴缺乏统一标准。随着国家统一标准的落地实施,育儿补贴更具普惠性与制度性,同时,生育保险制度和产假制度也在持续优化完善。 从过去一年的人口数据情况分析,我国出生人口呈现出反弹态势。 纵观全国,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52万人,这是近8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聚焦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的出生率相较于2023年均有提升,其中浙江较上年提高0.4个千分点,以6.2‰的出生率在区域内名列首位;上海回升幅度最为显著,从4‰提升至4.8‰;江苏小幅增长至5‰;安徽虽降至6.2‰,但仍在区域内并列第一。 从生育子女数量的分布数据来看,上海仍以一孩家庭居多,生育1个孩子的女性占比52.6%,生育2个及以上的仅占18.15%。江苏和浙江生育二孩的比例近年来显著提高,分别达到25.91%和33.22%。安徽的多孩家庭在长三角地区占比最高。 注:生育数量为活产数 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地区的生育年龄普遍呈现推迟趋势。上海户籍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31.81岁,平均生育年龄为32.58岁。浙江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从2010年的27.98岁提升至2020年的29.09岁。“晚育”已然成为一大显著趋势。 除经济压力外,“无人照料”是当下年轻人对生育的最大顾虑。 近年来,长三角各地积极推进托育服务的覆盖范围。数据显示,上海已拥有约1500家托育服务机构,提供6.6万个托位;杭州有1565家机构提供5.9万个托位;苏州有977家机构提供5.8万个托位…… 托育机构不仅要数量充足,还需让家长能够负担得起。近几年,长三角大力推进普惠性托育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江苏省普惠托位占比超过65%,常州市75%的托育机构月收费在2000元以下。浙江也提出“2025年底,普惠托育机构平均月收费价格不高于当地城乡居民上一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的30%”的目标。 上海则创新性地推出“宝宝屋”项目,满足1—3岁婴幼儿家庭可免费享受一定次数家门口临时托儿服务的需求。2023—2024年,上海市政府连续两年将新增“宝宝屋”托额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增社区托育托额超过1.5万个。全市“宝宝屋”街镇覆盖率超过90%、中心城区达到100%。 资料 | 上观新闻 编辑 | 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