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书屋”的活动现场,总有一些身影不计回报,却用最真挚的行动点燃亲子家庭的参与热情。她们是社区里的“故事妈妈”,是高校里的“教育达人”,用志愿力量为这个项目注入了最柔软的生命力。
用双语故事搭建“阅读彩虹桥”
“即使下大雨,30多组家庭也准时到了,没有一个人缺席。”新华博库“家+书屋”主理人赵菲至今记得6月的那场双语故事会。主讲人沈恋平是区级“最美家庭”获得者,她踩着积水走进书店时裤脚已湿透,却笑着说:“只要孩子们来,我就来。”
五年前搬到田林街道爱建园社区后,沈恋平发现邻居家的孩子总抱着平板电脑不放,便考虑在社区公益图书馆开起了双语故事会。“不是逼孩子背单词,而是让他们觉得‘阅读比电子设备有趣’。” 她的方法很特别,读《好饿的毛毛虫》时会带孩子观察真实的毛毛虫,讲《食物的旅行》时会教孩子做简单的三明治。
沈恋平“双语故事会”
今年年初,得知新华博库成为“家+书屋”,沈恋平主动联系赵菲:“我想把故事会开到书店去,让更多孩子受益。”从此,她每月来一次,分文不取。在6月的“食物主题”故事会中,她带了面包片、生菜、番茄,教孩子们用英语说食材名称,一起做三明治,最后边吃边读故事。“有个小男孩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三明治’,其实他是喜欢这种边玩边学的感觉。”沈恋平说。
家长们的反馈让她坚定了脚步。有位妈妈说,孩子以前抗拒英语,现在会主动问“下次故事会上讲什么”;还有双职工家长特地留言:“您的活动在周末上午,正好帮我们解决了‘带娃难题’。”沈恋平笑着说:“我不是老师,只是个爱讲故事的妈妈,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就够了。”
用绘本传递生命教育的温度
每周日上午10点,新华博库二楼的少儿绘本馆总会传来朗朗书声。这是欣雯带领的“故事妈妈工作室”在开展活动,12位平均年龄35岁的妈妈志愿者,已在这里服务了近一年。
“故事妈妈”绘本活动
“我们不只讲绘本,更想传递‘怎么爱孩子’。”欣雯说,团队会精心挑选绘本,讲《爷爷一定有办法》时融入“家风传承”,读《獾的礼物》时聊“生命的意义”,看《大卫,不可以》时讨论“规则与自由”。有一次讲《不要和青蛙跳舞》时,团队成员带孩子们跳“夸张的舞”,告诉他们“做自己很重要”。
团队成员们各有特长,有学心理学的妈妈会在活动后解答家长疑问,有做插画师的妈妈会教孩子画绘本角色,还有当医生的妈妈会穿插健康小知识。“有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起初不愿说话,现在会跟着我们念儿歌,他的妈妈每次来都会鞠躬感谢。”欣雯说,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团队愿意坚持下来。
家长们的收获远不止于此。一位大学老师说:“我会给孩子读绘本,但这里的活动更有设计感——比如讲《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时,志愿者会带孩子用黏土做‘牙齿模型’,孩子现在每天都会主动刷牙。”更难得的是,家长们也成了朋友,“我们建了个微信群,平时分享育儿心得,周末约着带娃参加活动,这种‘同频’的友情很难得。”
志愿力量的“涟漪效应”
沈恋平和故事妈妈们的付出,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新华博库的亲子活动参与率从每月50组提升到150组,不少家长受她们感染,主动申请当“临时志愿者”,有爸爸带工具来修书架,有妈妈自制点心分享给孩子,还有中学生来帮忙整理绘本。
“志愿者不是来‘帮忙’的,是来‘共建’的。”赵菲说,正是这些不计回报的爱,让“家+书屋”有了超越“空间”的意义——它不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传递善意、温暖和成长力量的港湾。
记者:张旺
编辑:罗时珎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