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甘泉外国语中学地理教师邓霞林的手指沿着中国地形图上的横断山脉缓缓移动,粉笔灰簌簌而下。他眼底总跃动着一簇光,与眼角的皱纹显得有点“不搭”——这位2023年成为正高级教师、2024年入党、年近五十的老师,就要赴云南山区支教了。作为一名对山川大地永远充满热忱的老师,邓霞林始终在用脚步丈量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知识地图里,藏着民生的温度
“有同学从小生活在真如吗?”城市人文地理课上,邓霞林点开PPT的瞬间,全班都发出了轻呼。画面里,一个卖鱼的孩子蹲在地上,身后是低矮的铁皮顶房屋——这是他初到上海时拍的照片,也是学生们从未见过的真如商业区前身。接着,他用地理信息系统标注出如今改建后的真如商圈,指尖划过屏幕:“从水产市场到高楼大厦,城市化不光是面貌的改变,更要改善居住环境、增进社会和谐、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我们该怎么利用土地?”他顿了顿,声音沉了沉,“要以民生为重。”这份扎根泥土的教学智慧,来自他常年揣在兜里的“民情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记满了上海这些年的点滴变化,而不变的是,他的视角永远聚焦老百姓的日常。
邓霞林和学生
深夜的办公室,邓霞林的台灯总亮得最久。他的备课笔记最近多了些“新内容”——因为他做了个重要决定:援滇。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兴起,几年前,他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工作,正是那些日子里的责任感,让中年的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个人的荣誉不是他的追求,社区工作给他带来的责任感使他坚信这就是共产党员该画的等高线——把危险预警线变成生命保障线。办公桌外的树影掠过墙上的支教地图,红笔圈出的怒江峡谷,即将成为他新的坐标系。他总说,民风是人文地理的重要部分,地理老师的备课,得用脚去“读”。多年前,他去过云南考察,当地村民递来的自酿米酒,碗里映着淳朴的笑,可他更注意到村民龟裂的手和家徒四壁的屋里,墙上贴满孩子的奖状。那一刻,他就知道,有一天会再回来,带着新的使命。
奉献地图中,奏响山海的交响
邓霞林的抽屉里,藏着一沓旧车票,他说那是人生的“转折点”。二十多年前,一张绿皮火车票载着他来到上海,录取通知书上“师范”两个字,是他与教育的初见。“做老师是初心吗?”他坦言,起初对这份职业谈不上热爱,只是一份工作。年轻时也犹豫过要不要转行,但最终留住他的,不是虚无的“热爱”,而是学生们天真烂漫的心。教书育人的日子里,他一点点坚定了方向,认定了教师这条路。在甘泉外国语中学工作的十多年里,他几乎一直在担任班主任,经常是毕业班的班主任,他从不避讳这份工作的辛苦,但他说的最多的是育人带来的幸福感。
“我有改变的决心,也有改变的能力,我将奋起而前往,不改初心。我叫邓霞林,霞,徐霞客的霞。”他说这话时,眼里的光,像极了等高线地图上那道即将跨越山海的弧线。
资料:区委组织部
编辑:沈悦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环球港:市级“夜生活好去处”,游轮、音乐会都来了→
这个暑假,孩子们在普陀爱心暑托班“玩”出了新高度
【健康】牙疼不是病?科学了解牙髓病和根管治疗
【便民】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看过来!
AI带你还原普陀百年老厂——达丰染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