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多吃点“肉”
(1)白肉红肉搭配着来,以脂肪含量相对更低的白肉为主,如鱼虾、鸡肉等;
(2)必须选择清淡、加工程度低的肉类,如水煮、清蒸、凉拌肉,避免因重油重盐增加脂肪、热量摄入;
(3)要配合蔬菜、水果、杂粮等一起吃。 一方面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抗氧化的植物化学物质,一方面避免吃太多肉,导致热量超标。
嘴馋爱吃点“零食”
新鲜水果蔬菜、小份无糖的粗杂粮,特别适合两餐之间加餐。既能让我们解馋,还非常有饱腹感,能帮助降低下一餐的摄入量。有研究发现,餐前吃苹果,能使研究对象当餐和下一餐摄食量显著减少,综合两餐总能量摄入减少 18%。另一项研究发现,餐前半小时吃苹果可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餐后血糖反应。
低糖无糖的奶制品,如酸奶、天然奶酪也是优质零食。它们不仅富含蛋白质和钙、消化慢,还可能含有益生菌,促进肠道健康。
低盐低油的鸡肉、牛肉干也不错,补充优质蛋白,吃完很有满足感,特别有利于控制食欲。
油脂类坚果也是健康零食的推荐选项。坚果油脂含量虽偏高,但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而且膳食纤维含量不低,吃了不仅“抗饿”,还能通过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类抗氧化物来改善身体低烈度炎症、缓解胰岛素抵抗,达到调节血脂、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重目的。
执行要点:
(1)零食和正餐统筹规划,别把零食不当热量提供者。
餐间吃零食本就是为了控制后续正餐进食量,如果吃了零食,正餐时没那么饿,就不用非得保持以前食量吃到撑。
(2)餐前半小时吃,餐后少吃或不吃。
健康零食分散在餐前半小时吃带来的健康效应、减重效果更好;餐后尽量少吃、不吃零食,尤其是睡前。
(3)控制量,选好类。
再好的零食也要控制量,别拿零食当正餐吃。可以参考以下这些标准:水果大约一个普通大小苹果的量;酸奶一小杯;带壳坚果一把;普通大小牛肉干 2 条。不是全都吃哦~
不严格“断碳”
(1)粗细粮搭配有比例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版)建议,正常成年人每天应摄入 200~300 克谷类(其中全谷物和杂豆 50~150 克)和 50~100 克薯类。大家实际操作时,可以全谷物和杂豆(如糙米、燕麦、藜麦以及红豆、绿豆、芸豆、蚕豆等)占主食 1/3 至 1/2,薯类替代 1/5~1/4 左右原来的精细主食。
(2)加工程度低
加工程度低能更好保留全谷物、杂豆等所含的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同时也避免摄入太多糖、油、盐。比如,蒸红薯的加工程度远低于拔丝红薯;煮玉米的加工程度远低于爆米花;煮鹰嘴豆的加工功能程度低于盐炒鹰嘴豆;恰巴塔面包加工程度远低于起酥面包。
爱喝点茶或低卡咖啡
(1)别加糖、蜂蜜等,调味用水果、奶
尽量选择原味,不加糖、蜂蜜、奶油的茶和纯咖啡。如果非要调味,可以用水果块或者牛奶。前者可以让茶带上丝丝甜味,后者则可以让咖啡更香浓丝滑,还能顺便补点钙。
(2)选好时机喝,别影响睡眠
最好在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喝,不要在睡前喝大量茶或咖啡,以免摄入太多咖啡因影响睡眠质量。每个人对咖啡因敏感程度、代谢能力不同,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喝茶或咖啡的时机。
(3)根据胃肠道状况,不舒服就少喝、不喝
观察自己喝茶或咖啡后的反应,如果有胃肠道不适,就少喝或不喝。没必要把减重的希望全放在多喝茶或咖啡这件事上,一定要在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规律作息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睡睡懒觉
(1)规律+时长,两者都重要
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8 小时以上),也要将自己的睡眠规律固定下来。不要前一天熬大夜,第二天补觉到下午。这样并不利于激素调节和减重。
(2)别睡太久
睡太久后起床,往往会因为太饿而不加选择的大吃大喝,并不利于减重,也容易造成睡眠节律混乱。上述实验中将研究对象睡眠时间拉长到 8.5 小时,取得了不错的“躺瘦”效果,大家可以参考。
(3)醒后食物要慎选
睡醒后入口的食物应以清淡、低糖低脂低盐粗杂粮主食、鸡蛋、豆浆、牛奶、原味坚果、蔬果为主。
练完马上吃
(1)和正餐统筹规划,别忽略热量
运动后这一餐也应该和正餐统筹规划,别忽略这部分热量摄入。应该在其后一餐适当减少进食量,确保总热量不大幅度增加。
(2)适量,以免胃肠道不适或血糖上升过快
运动后不宜大量进食,不仅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还有可能因血糖上升过快而引起反应性低血糖(血糖骤升后骤降),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