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文章详情

中山医院孙云帆荣获“银蛇奖”一等奖,导师樊嘉荣获特别荣誉奖!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25-08-10 19:37:22

今天(8月10日),由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主办,文汇报社、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承办的第二十届“银蛇奖”揭晓。

我院肝胆肿瘤与肝移植外科医生孙云帆获得本届“银蛇奖”一等奖的殊荣。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名誉院长樊嘉获特别荣誉奖。我院党委副书记李耘参会并祝贺。

“银蛇奖”特别荣誉奖

樊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主任、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肝脏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肝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2019)》,《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2024、2026)》编写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FACS、ASCO、SSO。

长期致力于肝胆肿瘤外科临床诊疗、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及教学工作,已完成11000余例肝肿瘤切除手术以及肝移植3190余例,其中包括世界首例“废弃肝脏”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等,显著提高了肝癌患者生存率。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伴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对肝癌肝移植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我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系统解析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分子分型及肝癌早诊与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并实现多项原创性临床技术转化。

作为第一完成人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2012)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 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2020)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承担十三.五、十二.五、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SCI论文69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包括Cell、Nature、Science、 Cancer Cell、 Lancet Oncology 、Cancer Discover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Gastroenterology 、Gut 和Hepatology等SCI论文310余篇,H-index 98。

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中国医师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大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中国医院协会院长突出贡献奖、上海市医院建设发展和改革事业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作为导师,樊嘉院士难掩欣慰与自豪,他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科研能力和临床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团队多年深耕医学领域、追求卓越的认可。与此同时,樊嘉院士本人也获颁“特别荣誉奖”,他将这份荣誉视作鼓励,更看作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樊嘉院士坦言,医学之路漫长且艰辛,每一步突破都承载着患者的希望,而青年医者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与支持。他特别感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市卫生系统提供的平台,感谢团队每一位成员的付出,以及患者给予的信任。

展望未来,樊嘉院士表示将与团队继续以“解决临床问题、服务人民健康”为目标,在肝癌诊疗领域深耕创新,致力于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他强调,荣誉属于过去,奋斗永无止境,团队将与各界携手,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银蛇奖”一等奖

孙云帆

博士、博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与肝移植外科副主任医师

专攻肝胆良恶性肿瘤诊治,主刀、一助完成各类肝胆外科手术2000余例。在国际上率先发现预测肝癌转移复发新标志物,全球首次报道单细胞尺度下原发性与复发性肝癌的生态系统差异,阐明肝癌复发的免疫逃逸机制,发现治疗复发肝癌的新靶点,指导复发肝癌的精准治疗。首次系统刻画肝癌细胞转移过程的时空克隆演化图谱,发现转移优势克隆与微环境的互作机制及其治疗新靶标。近5年以第一和通讯(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4篇,包括Cell、Cancer cell、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Hepatology 等,其中ESI Top1%高被引论文2篇。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胆青年专家工作组秘书长,国家癌症中心肝癌早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科协会员。任Hepatology Communications和 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编委。受德国癌症研究中心(2019年)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2024年)邀请进行专题演讲和学术交流。在2024年Keystone Symposia conference o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Metastasis and the Host作肝癌转移时空演进机制的大会报告。组织召开第二届东方医学大会创新转化论坛。

入选科技启明星、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计划,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202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9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23年第十二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021年第十届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等。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7项已转化,转化金额3000万元。

在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颁奖典礼上,孙云帆深情发言。他感恩这份荣誉背后团队的付出,致敬恩师引领团队攻克肝癌研究难题,感谢患者给予前行力量,更誓言与同仁传承“银蛇精神”,以科技创新守护人民健康,为健康中国献力。

今天,能够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这一崇高荣誉,我的内心充满感恩与敬畏。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整个团队多年来在肝癌研究领域不懈奋斗的认可,它属于每一位在医学道路上执着前行的青年医务工作者。

首先,我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上海这座永远跳动着创新脉搏的国际大都市,我们青年医者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医学的高峰。从踏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天起,"银蛇精神"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那蛇杖交缠的图腾,既象征着我们对医学真理的不懈追求,更承载着"医者仁心"的神圣使命。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顶尖学科建设,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卫生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我们搭建起追逐卓越的立体舞台。

饮水思源,我要特别致敬我的恩师樊嘉院士。老师常说:"真正的医生科学家,左手要握紧柳叶刀解除病痛,右手要拿起显微镜探索未知。"这句话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座右铭。记得多少个日夜,老师带领我们完成高难度手术后,又立即投入实验室的科研讨论;多少次挫折面前,老师用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医学创新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团队针对肝癌转移复发这一世界性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从发现预测转移复发新型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到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设备;从揭示肝癌转移复发的时空演进规律和免疫逃逸机制,到发现治疗新靶点、建立精准治疗新体系。每一项成果的背后,凝聚着老师的心血,也承载着我们团队"攻坚克难、造福患者"的医者使命。

这份荣誉更属于与我并肩作战的团队伙伴们。是你们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的执着探索,在手术台前全神贯注的精准操作,在病床旁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才让我们能够将实验室的发现转化为临床的创新,将科研论文转化为治愈的希望。特别要感谢所有信任我们的患者和家属,是你们面对疾病时展现出的勇气与坚韧,时刻提醒着我们医学的温度与使命,给予我们永不停歇的前行动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深知荣誉既是肯定,更是责任。当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新技术正在重塑医疗格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医务工作者,我们既要传承"银蛇精神"中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更要永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初心。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以科技创新为笔,以临床需求为纸,继续书写守护人民健康的新篇章。

最后,请允许我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让我们携手同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上海卫生系统医学青年人才最高奖,“银蛇奖”每两年举行一次。过去的36年里,在“银蛇奖”677位获奖者中,已走出9位两院院士,诞生了一大批医学学科骨干。其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上海医学人才的孵化器、科技创新的转化引擎和反哺社会的温暖链接,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持续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