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一场跨越十年的爱心接力正在温暖上演。曾经在“爱心暑托班”里被呵护成长的孩子们,如今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回到这里,将曾经收获的关爱传递给新一代的学员。从受助者到助人者,这条“青春志愿循环链”不仅见证了一代代青少年的成长,更成为社区治理和志愿精神的生动实践……
自2014年起,四平路街道团工委连续开办“爱心暑托班”,十年来累计招收学员千余人。“这个项目最初是为了缓解辖区双职工家庭和新就业群体子女暑期‘看护难’问题,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从学员到志愿者
一场跨越十年的温暖奔赴
大学生志愿者桂凯琳的故事,正是这场爱心接力的生动缩影。十年前,她还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是她第一次走进“爱心暑托班”。虽然当时并不完全理解暑托班的意义,但那段时光却成为了桂凯琳童年最温暖的记忆片段之一。
“刚进暑托班时,每一天都充满惊喜。”桂凯琳回忆道,“生动的拓展课程、亦师亦友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们、和新朋友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直到结业那天,我仍依依不舍。”这份眷恋,在她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四年前,当桂凯琳成为一名高中生时,她看到四平路街道团工委招募“志愿者讲师团”,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培训,她以学生讲师的身份重回暑托班,为小朋友们讲述《我的社区花园故事》。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热情,她第一次体会到“传承”的喜悦——曾经在这里收获温暖的她,如今也能为他人“播种”希望。
如今,桂凯琳已是一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2025年,她再次报名成为“爱心寒托班”和“爱心暑托班”的志愿者,以全新的身份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这一次,她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小朋友们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安全法规等法律常识,用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游戏,帮助孩子们树立法治意识。
青春循环链
让温暖不断延续
“看到课堂上的小朋友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桂凯琳感慨,“现在的我,也想和曾经的志愿者们一样,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温暖、欢乐和成长。”从学员到志愿者,从聆听者到讲述者,桂凯琳的角色在变,但那份对暑托班的深厚情感始终未变。
桂凯琳的故事并非个例。十年来,四平路街道团工委积极发动“环同济”区域高校学生和“两企三新”青年群体,累计有100余名青年加入“爱心暑托班”志愿者队伍,其中15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成为班主任。
这些年轻人中,有不少人曾是暑托班的学员,如今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归,让这份爱心不断延续。
“这里不仅是一个暑托班,而是一条传递温暖的青春循环链。”四平路街道团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四平路街道将继续搭建平台,吸引更多有理想、有志愿精神的青年加入,让这份爱心接力跑得更远、更久。
图片丨窦雨琪
编辑丨文茜婷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