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你知道吗?闵行这些路名怎么来的→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8-09 17:32:18

墙画中的诗意路名

文/杨克元

疏影路、水清路、报春路、山花路点缀在莘庄老镇的东北方,环环相扣,丝丝相连。这几天,我在早晨散步时,发现莘庄水清路疏影路口一建筑工地的围墙上有这四条路的名字。它宛如灵动的丝线,与美妙的诗句串联,编织出一幅充满文化韵味的城市锦缎。这不是吗?疏影路与水清路的命名,源自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将梅花的疏朗与水面的澄澈生动勾勒。而报春路和山花路,则巧妙呼应了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豪迈诗句,为城市道路赋予了高尚的精神内涵。

漫步在疏影路、水清路或周边的道路上,能发现诸多匠心独运的细节。宽阔人行步道上,布置的梅花花砖错落有致,每一块都仿佛在诉说梅花的故事;沿街围墙格栅处,镶嵌的咏梅佳句相映成趣,每一首都如同在抒发江南的诗情。2023年启动的“水清映梅影、浮波载暗香”景观升级项目,更是将诗句中的意象巧妙转化为实体空间。月光洒在荷塘之上,涟漪轻漾的水景如梦如幻,让行人在不经意间,便能感受到“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雅意境。

报春路、山花路虽然以住宅为多,但小区的墙画以梅花为主题依然不少,虬枝上的点点嫣红与诗句相互映衬,似乎能让人嗅到红梅、绿梅的芬芳。是的,莘庄镇以梅花作为镇花,其设计不仅与百年名园莘庄公园的梅花文化深度联动,更通过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强化了区域文化认同,让每一位路过的居民和游客,都能深切感受到莘庄独特的文化魅力。

除了这四条梅韵十足且充满诗意的道路,莘庄地区还有许多路名也与诗词意象紧密相连。沁春路的命名,既与莘庄原青春村的地域特征相关,又暗含毛泽东《沁园春・雪》等经典词牌的豪迈意境。雅致路兴建于20世纪90年代莘庄城区东拓时期,与疏影路、水清路等同期规划。尽管其命名未明确指向某一诗句,但其“雅致”二字本身便传递出一种文人雅趣,与周边疏影路的“暗香疏影”、水清路的“碧波映梅”共同构成了相同的充满诗意的意境。

在莘庄工业区,春东路、春中路、春西路、春光路等以“春”字打头的道路,虽未直接引用诗句,却共同营造出“春日盎然”的整体意象。此外,庙泾路的“梅影廊”艺术墙、虹莘路的莘庄梅园等,虽非路名直接关联诗句,却通过景观设计与文学意境形成呼应,成为诗意生活的延伸空间。

从疏影路、水清路的清雅命名,到报春路、山花路的烂漫意象。从梅花主题花砖的匠心设计,到梅花主题诗墙的艺术转化。莘庄正通过这样的文化参与,以路名+梅艺的多重维度,将文学经典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城市记忆。

正如在梅花梅诗梅砖梅墙前驻足的行人,他们抬眼间读到的不仅是新春梅艳,千年诗韵,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传承的郑重承诺。当钢筋水泥与水墨丹青相遇,当现代都市与千年文脉对话,莘庄的每一条道路都成为流动的诗篇,诉说着闵行“以文化人、以文塑城”的发展真谛。眼前建筑工地上墙画上的动人之处,不就在于让待建之地有了文化的重量。

当挖掘机在围墙后轰鸣时,墙面上的诗句正悄悄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林逋的诗遇见了当代的钢筋,伟人的词撞上了城市的塔吊,梅花诗韵在轰鸣声里找到了新的落点。行人驻足时,读的不仅是路名,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的珍视。“德厚闵行,文进万家”的深意,或许就藏在这里。莘庄不是把诗锁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走进工地、走上街头,成为每个人抬头可见的日常,让文化的种子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摄影:杨克元
编辑:艾丽娜(实习)
初审:赵若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