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 > 文章详情

【城市印象】流光绘史:徐家汇源百年历史建筑的夜色新篇

转自: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 2025-08-09 10:10:06

流光绘史

 徐家汇源百年历史建筑的夜色新篇

徐家汇源——上海悠久文化的缩影,串联起跨越百年的历史建筑群:徐家汇天主堂的哥特双塔钟声回荡,徐汇中学崇思楼的红砖拱廊沉淀学术气息,徐家汇藏书楼珍藏百年西文典籍,漕北大楼的现代风华。这片2.4平方公里的开放区域,以“建筑可阅读”的理念,让“历史为经,文化为纬”,成为海派文化的精神原乡。

随着夜幕降临,历史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焕发出别样的神韵。徐家汇的夜,不仅是现代都市的璀璨之光,更是流光溢彩的历史长卷。穿梭于这些百年建筑的光影之间,我们仿佛在与过去对话,同时也在与未来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汇。

本期流光绘史篇,将带大家走进徐家汇源的历史与建筑,循着徐汇中学崇思楼、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天主教堂和漕北大楼四个站点,开启一场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夜色之旅,感受百年历史建筑的独特魅力。

线路推荐

  ↓

徐汇中学崇思楼

虹桥路68号

  ↓

徐家汇藏书楼

漕溪北路80号

  ↓

徐家汇天主教堂

蒲西路158号

漕北大楼

漕溪北路750-1000号、裕德路45弄1号-21号

时光催化的时空纽带:徐汇中学崇思楼

法国文艺复兴风格|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崇思楼南立面历史照片

徐汇中学崇思楼位于徐汇区虹桥路68号,1918年6月20日落成。徐汇中学前身为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所创立的学校之一,曾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崇思楼为原徐汇公学校舍,199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风格

崇思楼南立面

崇思楼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山字形的平面布局,传统法国石板瓦孟莎式屋顶,带有三角形与半圆形组合装饰老虎窗。立面28根四层高的科林斯柱廊气势非凡,柱头茛苕叶纹样装饰精美,蕴藏着古典文明的独特魅力。

►►►

建筑细部

崇思楼老虎窗及外墙

室内全木结构,顶部三角木桁架采用榫卯与铁箍双重加固,木楼梯扶手雕刻着精致的茛苕叶纹,空间声学设计让每一步脚步声都如回响般空灵悠扬。在2010年修缮过程中,保留了1950年代的黑板报痕迹与1990年代的瓷砖地面。置身其中,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切实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崇思楼室内木楼梯

►►►

灯光设计理念

崇思楼夜景

徐汇中学崇思楼的灯光设计将历史特征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整体采用柔和的2700K色温来烘托历史建筑的温润与柔美。温暖的光线轻轻勾勒出科林斯柱廊的阴影,让过去与当下在光影间展开一场时空对话。孟莎式屋顶的灯光通过混光调色,与风雨侵蚀后的肌理质感相得益彰,深沉的光色散发出浓郁的法式风情,独特而迷人。连廊的彩色玻璃随着光线变化,投射出斑斓的光影,仿佛在地面上绘制出一条“光之甬道”,在前进的每一步中与建筑的岁月共鸣,感受那跨越时光的沉淀与洗礼。

书香光韵的文化传承:徐家汇藏书楼

中西合璧风格|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1900年徐家汇藏书楼远景

徐家汇藏书楼建筑群位于徐汇区漕溪北路80号,原为徐家汇天主教堂藏书楼,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藏书楼,199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为1847年至1931年分期建造,完美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1591年科隆版《几何原本》与徐光启手稿是镇馆之宝,同室共藏,承载着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

►►►

建筑风格

徐家汇藏书楼北楼与南楼

南楼建于1867年,整体采用外廊式建筑风格。北楼建于1897年,为两层双坡顶的砖木结构,以双坡顶和壁柱尖券窗框为特点,室内藏书架设计灵感源自西斯廷教堂的螺旋楼梯,充分展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设计语言。

►►►

建筑细部

徐家汇藏书楼内景历史照片

徐家汇藏书楼建筑细部装饰精致,内部空间庄重典雅,例如,西楼阅览室内的泥塑浮雕、保留苏州园林漏窗元素的石库门遗迹以及仿明代宁波天一阁设计的藏书空间等,每一处细节都在阐释着建筑与历史的深刻联系,承载着百年岁月中不断传承的书香文化。

►►►

灯光设计理念

徐家汇藏书楼夜景

徐家汇藏书楼灯光设计以传承历史文化为灵魂,巧妙运用壁灯、洗墙灯与投光灯等光源,将光影幻化为“会说话的语言”。夜幕中,灯光如同缓缓翻开的书页,温柔地勾画出建筑的每一条线条,每一处肌理,精确而细腻地呈现出历史的印记。远远望去,灯光如一道时光的引信,在光影交织的旋律中,引领着我们步入这座文化殿堂。

时光的守护与对话:徐家汇天主教堂

法国哥特复兴风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徐家汇天主教堂历史照片

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8号,建于1906-1910年间,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又称圣依纳爵主教座堂(Saint Ignatius Cathedral),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风格

徐家汇天主教堂

徐家汇天主教堂为法国哥特复兴式风格,外立面以金山石与红砖交织,山墙浮雕精致典雅。主立面双钟楼高耸入云,尖顶刺破天际,哥特式肋骨拱顶与飞扶壁展现结构美学与力学匠心。正中玫瑰花窗镶嵌1919年法国进口彩玻璃,光影流转间折射出艺术的璀璨光辉。

►►►

建筑细部

滴水兽与玫瑰花窗

屋檐处,64尊滴水兽如同不朽的守望者,形态各异、姿态威严,静静地守护着这座教堂。步入室内,束柱穹顶由64根金山石柱采用榫卯拼接支撑,巧妙的结构展现着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

灯光设计理念

徐家汇天主教堂航拍

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夜景灯光设计遵循“不触碰本体”原则,采用40组精密光学透镜矩阵,通过围墙外的光影投射,巧妙勾勒出哥特式尖顶的立体轮廓,避免对红砖立面的任何干扰。夜幕降临时,光束自尖顶向下渗透,温柔地照亮玫瑰窗的彩色玻璃,呈现出“灯光自天而降”的沉浸式效果。同时,灯光与周围徐家汇公园的生态夜景相呼应,避免光污染,营造出和谐宁静的夜间氛围。

理性秩序中的烟火温度:漕北大楼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世纪90年代的漕北大楼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首个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高层住宅群,漕北大楼是20世纪70年代上海住宅建设的里程碑,充分展现了当时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九幢楼建于1977年,沿东侧道路整齐排列,形成了漕溪北路乃至徐家汇地区的一道城市景观,2015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

建筑风格

漕北大楼鸟瞰

漕北大楼立面为简洁的白色粉刷,封闭式外走廊布局,搭配局部简洁线脚装饰,与周围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建筑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设计突出实用性和简约感,完美诠释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精髓。

►►►

建筑特征

漕北大楼外立面

作为上海早期重要的高层住宅区之一,漕北大楼有序的排列方式、简约的设计美学与理性的结构形式赋予了其独特的气质特征,在理性秩序中充斥着烟火温度。漕北大楼不仅频繁出现在当时的电影、电视与摄影作品中,更成为外国来宾的参观目的地。1984年,挪威首相维洛克访问上海时,就曾专程前往漕北大楼参观。

►►►

灯光设计理念

漕北大楼夜景

漕北大楼灯光设计以“光影律动・素序凝光”为理念,借纯净素雅的无彩色光,于严谨有序的横向序列中,演绎充满生命力的光影动态变幻。设计以简约灯光勾勒横向线条,以横向洗墙照明突显顶部结构层次,通过光影韵律塑造建筑体量与立体感。多栋建筑灯光呼应成序,进一步强化整体序列感,共同打造出漕北大楼夜间现代、简约、理性、优雅且富有韵律感的形象。

“流光绘史”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亮化,更是古今情境的交织与城市记忆的活化。通过灯光叙事,徐家汇的每一座建筑都在光影中焕发新生。从徐汇中学崇思楼的学术气息,到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古老钟声,再到徐家汇藏书楼的文化底蕴与漕北大楼的现代简约,每一处建筑,都在灯光的映照下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暖黄的光束,不仅细致勾勒出历史建筑的轮廓,更无声地唤醒沉睡的记忆。当灯光流淌过砖石的纹理,沉静的建筑仿佛在夜色中守护着时光的流转,砖瓦间积淀的厚重感,让过去与当下在此低语交融,赋予这片土地一份深邃的生命力,向夜空低语着城市的底蕴。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上海发布、乐游上海、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微信公众号。

– END 
供稿:市历保中心、徐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徐汇区灯光广告管理所、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编辑:何清扬

责任编辑:施伟华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

往期精选

夏令热线 | 强服务、优治理,提高城管执法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能力水平

“四不两直”直插一线!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陈华文调研城管进社区工作,推动基层城管执法融入社区治理

保障建筑工人工资支付新动作!四部门联合发文优化本市建设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微博、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