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步入初中,面对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如何搭建多元支持体系,引导每个学生发现并发挥自身优势?家长在小初衔接这一关键时期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暑假期间,第一教育特邀两位预初年级班主任,分享她们引导学生跨越成长阶梯、迈向新学段的智慧与经验。
上海市鲁迅初级中学班主任、数学教师陈怡怡
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国语中学班主任、语文教师李婷婷
刚入学时,预初学生往往会面临一段适应期,各种挑战接踵而至。对此,李婷婷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孩子们要顺利融入新环境,至少要迈过三道“坎”。
首先是对初中节奏的陌生感。“课堂时间增加,课堂教学节奏加快,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快速理解知识并跟上老师思路。”与此同时,在李婷婷看来,课间十分钟承载的功能增多,既要保障学生休息、饮水、如厕等生理调节,又要完成必要的课前准备,这让短暂的十分钟变得捉襟见肘。
其次是对集体规则的模糊感。小学课堂规则相对统一,往往一支铅笔就能满足大多数课程需求,但初中不同学科有个性化要求。小学时,同学间小摩擦往往依赖老师直接介入解决,初中更鼓励学生初步尝试自主解决简单人际冲突。
最后是对新环境的距离感。李婷婷发现,不少预初学生会频繁穿梭于各个楼层寻找小学同班同学,经常把“我们小学……”挂在嘴边,经常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李婷婷在迎中秋班会活动上
相较于融入新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急需转变。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陈怡怡发现很多学生会有来不及记笔记或光记笔记来不及听讲解等情况,往往还伴随着作业出现“上课明明听懂了,但是自己做作业又好像不会了”。部分学生仍保持“等老师布置任务”“等老师讲评”等被动的学习模式,不能做好有效预习或复习,学习效率难以提高。
这些学习习惯和方法的不适应,正是新生入学后普遍面临的挑战。这既需要学生主动调整状态、改进学习方式,也呼唤着更具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推动他们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探索。
认识到幼小衔接中存在的这些挑战,两位班主任总结了部分家长在这一时期容易陷入的误区——
其一,盲目追求“超前学习”,过度聚焦于暑假期间让孩子高强度预习初中内容、刷偏题难题,片面强调“学得深、学得早”,却忽视了扎实巩固基础知识与培养核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其二,延续小学阶段的“保姆式”管理,如代整理书包、精细规划时间、逐题检查作业对错等。这种过度保护,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自主规划、独立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的宝贵成长机会,阻碍了他们自主管理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李婷婷提醒家长不要用小学标准衡量初中一切,抱怨初中老师不像小学老师那样事无巨细反馈、反复讲解;质疑初中规则“太死板”;总说“我们小学时如何如何好”。家长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独立规划、执行、反思,如养成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
同时,稳定的情绪调节与抗挫折能力也是健康成长的基石。“要让孩子能积极面对压力,接纳不完美,从挫折中学习。”李婷婷说。
陈怡怡与学生合影
“我希望家长能够定期花时间与孩子沟通,多问问孩子在学校的体验和收获,而不是机械地关注‘作业做完了没有’。”陈怡怡也希望家长适当放手,多鼓励孩子遇到学业问题能够主动去任课教师处答疑。
孩子即将进入初中,这本是成长的喜悦时刻,却让不少家长陷入“衔接焦虑”。担心孩子跟不上、坐不住、学不会……如何化解这份普遍存在的担忧?关键在于专业的引导者——教师。
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如何在小初衔接的关键期精准发力,为学生铺设平稳过渡的跑道?
陈怡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介绍,为帮助新生更快融入校园,鲁迅初级中学在暑期新生报到当天便安排主要学科任课教师走进班级,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简要自我介绍,让学生提前对新老师形成初步认识。
此外,学校还将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活动”,通过集体培训、主题班(年级)会、特色课程体验、行走课程等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助力六年级新生在熟悉校园环境、深入了解鲁迅文化的过程中,同步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小初衔接并非一场需要‘抢跑’的竞赛,而是一段需要智慧陪伴的旅程。”李婷婷表示,避开误区,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培养孩子的核心能力与习惯,就如同为他们装备了坚固的船帆和舵盘。“当孩子驶入更广阔的初中海洋时,他们将更有底气面对风浪,更有能力把握方向,自信地航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文字:芮德贵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