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深刻践行着人民城市理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两万户”工人新村解决安居难题,到改革开放后持续推进旧区改造,再到如今对老社区的改造提升,这座城市始终以人民需求为中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本期“跟着档案学党史·行走的思政课”以馆藏历史档案为引,实地探访杨浦区长白228街坊的旧貌今颜,体验工人新村的建筑迭代,站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上感受上海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解放前劳动人民居住的草棚屋(上海市档案馆藏)
关于上海市第二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传达报告的纲领(上海市档案馆藏)
1952年上海市两万户工人住宅开工大会照片(上海市档案馆藏)
外国团队参观曹杨新村(上海市档案馆藏)
今天的杨浦区长白228街坊原先是名为“长白一村”的工人新村,是上海首批“两万户”工人住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长白新村情况的介绍资料(上海市档案馆藏)
新村从规划起,就将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置于建设核心,房屋建设不仅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基础需求,连工人子弟的教育、医疗等方面也细心规划,菜场、合作社、熟水店、银行办事处、邮局等都是新村们的“标配”,文化馆、运动场、电影院等公共文娱场所也都所距不远,极大便利着民众的工作生活与休憩娱乐。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万户”面临着房屋老化、设施损坏、居住空间愈发局促、绿化消失等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驶入快车道,“两万户”们开始逐步被拆除改造,为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提供更好的品质与保障。
今天的长白228街坊
几十场线下讨论会、上千份调查问卷与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保留“乡愁”的基础上,社区食堂、净菜超市、平价健身、商业购物、公共绿地都一一实现。2023年5月,曾经的“长白二万户”以焕然一新的“228街坊”华丽归来,一如当年,让长白居民们继续感受着社区的温度与美好。
从工人新村到228街坊,变的是一砖一瓦的功能,不变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228街坊内的大草坪,就是七十多年前的工人新村绿化空地,它为周边居民提供活动、社交空间。在改造时也是原面积保留,延续它作为社区活动中心的功能。从昔日“两万户”到今日“新天地”,从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到“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228街坊在新时代重生为惠及群众的城市更新地标和品质生活的打卡聚集新地,并荣获2023年联合国人居奖的国内唯一提名项目以及多项国家级、市级荣誉。
上海住房从最初成片旧里改造至“两旧一村”改造,再发展为今日嵌入式的街区更新,既是发展更是民生,城市更新为居民的宜居安居提供着不竭动力。这座城市的更新密码早已写就,让每一块砖瓦讲述历史,也让每一扇窗棂照见未来。档案工作正是解码这些历史记忆、锚定城市更新发展坐标的关键凭证,一份份档案接续不断、架起通向美好未来的坚实桥梁,让这座城市的灵魂得以延续。
撰稿:马煜
支持:张斌 邬霜鹤 张劲 方华 杜亦榕 赵颖
编辑:曾婧
校对:王礼荣
排版:龚紫珺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