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统战文化周发布的“团结之路”之统战系统篇最新7条线路中,市民族宗教局推出的民族团结文化体验线路,囊括了上海的五颗江南古典园林明珠——豫园、古猗园、秋霞圃、醉白池和曲水园,这些园林不仅是精致的建筑艺术品,更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空间载体。以砖石为纸,花木为墨,书写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和谐篇章,见证着不同地域文化在江南水乡的交融共生。立秋时节,一起随小舟去体验吧→
第一站
豫园
豫园,坐落在上海市黄浦区福佑路168号,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其规模之大,园景之美,甲于东南,有“江南第一园”之美誉。
1
三穗堂
三穗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高9米,是园中的核心建筑。“三穗”出典于《后汉书.蔡茂传》中“梁上三穗”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堂前植有盘槐、桧柏,堂内高悬着“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匾额。泥塑漏窗,是豫园的一大特色。其建筑细节与匾额题跋,浓缩了明清两代园林艺术与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
连中三元
在豫园仰山堂外的东侧墙上,有两扇古朴的景窗。其中一扇窗名为《连中三元》,说的是在乡、省和中央三级武官考试上均获得第一名,雕工细腻、人物生动。这是清代的砖细文物,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反映了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
3
龙墙
豫园内总共有五条龙墙。龙最初是我国古代部落崇拜的图腾,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抬头看,会发现龙的造型精致,栩栩如生,龙体盘踞在墙上,龙首上翘,好像一条巨龙在天上腾云驾雾。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头似牛,眼似虾,角似鹿,身似蛇,鳞似鱼,爪似鹰,这突出地反映了龙作为一种图腾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性——和合思想。
第二站
醉白池
醉白池坐落于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南路64号,建设时间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是上海文化史的活化石。
1
雪海堂
雪海堂是清末宣统年间建造的一座五开间的大厅,因原来的大厅前广植梅花,故名雪海堂。雪海堂最值得纪念的是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作过演讲。1912年12月27日,中山先生来雪海堂会晤松江各界代表人士,并发出:“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2
池上草堂
池上草堂建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整座建筑凌空池上,气势不凡,古朴雅观。檐下“醉白池”匾额,原为清初太仓王时敏所题,今为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补题。池上草堂是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侯绍裘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3
柱颊山房
“柱颊山房”是一座明代建筑的雕花厅。云间画派鼻祖、礼部尚书董其昌曾为这个厅书写屏条:“堂敞四面,面池背石,轩豁爽恺,前有广庭,乔柯丛筱,映带左右。”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诗会友,不仅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更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站
古猗园
古猗园坐落于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218号,为明万历年间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1
缺角亭
缺角亭,位于古猗园竹枝山顶,造型飞翼凌空,色调柔和瑰丽,是沪上闻名的爱国主义纪念地。1933年4月,当地爱国志士朱寿明、陈少芸等六十人带头集资建亭。方亭建成后仅缺东北一角,象征东北三省的沦陷;而另三只翘角又一反常态,塑之以紧握铁拳,高高举起,体现了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战到底、收复失地的决心。建亭之后,人们将它命名为“缺角亭”,意为缺角志耻,勿忘爱国。
2
不系舟
不系舟,始建于明代,原为园主的书画舫。这一船型建筑三面临水,犹如一艘船儿静静地停泊在岸,给人明快亲切之感。游人凭栏可赏戏鹅池全景,低头可观水中游鱼,悠然惬意。自不系舟隔戏鹅池南眺,可见到一座半浮于水面的水榭“浮筠阁”亭亭孤立,全部以竹建成,与不系舟遥遥相对。
3
微音阁
微音阁建于清乾隆年间,上为观景楼,下为滴水阁。1947年,由微音社捐资重建,微音社是南翔知识分子自发组成的社团,名字取自“人微言轻”之意,也意指社团成员在黑暗社会发出的正义呐喊,以此点燃民众向往和平光明的星星之火。微音阁也是园内唯一一处悬挂两块匾额的建筑,体现了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
第四站
秋霞圃
秋霞圃坐落于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314号,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以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意得名。
1
碧梧轩
“碧梧轩”俗称“四面厅”,它是园内较大的建筑。厅内挂有两匾,一块是198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与其弟返回故乡,见古园换新貌,思绪万千,欣然挥毫,书写了“山光潭影”四字作匾额。另外一块“静观自得”匾额是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著名建筑专家杨廷宝所书。均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融于物、显于形、蕴于神” 的生动体现。
2
米汁囊
“米汁囊”是嘉定的名石,也是一块有着不凡经历的奇石。据光绪《嘉定县志》记载,原有一位张姓文人写了“米汁囊”三个隶书,刻于石上。米汁囊每逢下雨前就会溢出水珠,色如米汁。抗日战争爆发后,嘉定的有识之士为了防止这块名石落入敌手,用石灰涂掉了“米汁囊”三个字,让它隐藏于假山群之中。后来,日军入侵秋霞圃,并进行搜刮,所幸没有发现米汁囊。此后半个世纪,米汁囊从人们的视线中神秘的消失了。直到2001年4月,在嘉定的一位藏石爱好者王贵生的仔细辨认下,米汁囊终于重见天日。
第五站
曲水园
曲水园坐落于上海市青浦区公园路612号,初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 年)。与豫园、醉白池、秋霞圃、古猗园并称上海五大名园。
1
仪门
仪门高6米,宽3.2米,厚1米,飞檐翘角,颇具古韵。檐下斗拱造型别致,排列有序。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建,既有荷重支撑作用,又具装饰功能。库门为木质,红色,开启时呈八字形。门口还有石狮一对,左雄右雌。两边各有粉墙一堵,黛瓦盖顶,古色古香。走进仪门,抬头回看,中枋中间也为砖额,刻有“一文园址”四字。仪门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 “实用为基、美化为辅、秩序为魂、文化为脉” 的综合智慧,是 “形、意、用” 三者的完美融合。
2
凝和堂
凝和堂和有觉堂、花神堂处于同一横轴线上,与荷花池、小飞来、睡莲池、清籁山房处于同一竖轴线上,而凝和堂正好坐落于两轴线相交之处,是园中的主要建筑。凝和堂青瓦白墙,方正敞亮。由掛落、飞罩和槅扇镶拼而成,美观通透。堂有回廊,廊下设栏,游人可凭栏观景。堂内正中悬匾一块,隶书“凝和堂”三字,点出堂名,原为李鸿章所题。“凝”有稳定的意思,“和”指的是和谐,是为祈求国泰民安之意。凝和堂建成后一直是青浦地区重要的社会活动的场所。
3
御书楼
曲水园曾是青浦县城隍庙的附属园林。御书楼位于曲水园西部,是一幢飞戗重檐两层小楼。整幢小楼远看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使建筑有种灵动感,属于典型的清代歇山式建筑,与园内凝和堂、九峰一览等建筑群共同构成“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景观,让人感受“一亭一阁尽成趣”江南独特的建筑韵味。
上海五大古典园林,在追求整体意境和谐统一的内核之上,更悉心呵护着每一处景致的独特风骨与多元意趣。这种 “和而不同” 的造园智慧,恰似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遒劲主干,以包容深邃的底蕴引领各民族文化同向同行;各民族文化似丰茂枝叶,用斑斓多彩的特质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供稿:市民族宗教局
编辑:吴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