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吃鱼还是一门“技术活”?

转自:徐汇通 2025-08-08 10:38:59

吃鱼是门“技术活”,吃对才能让健康益处最大化。

许多鱼类富含ω-3脂肪酸,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科学选鱼、合理烹饪、均衡搭配,守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在此,上海市同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方宏教大家科学吃鱼。

图片来源:千图网

优选“好”鱼种

首选深海鱼类:如鲑鱼(三文鱼)、沙丁鱼、鲭鱼(青花鱼)、金枪鱼等深海鱼,ω-3脂肪酸含量很高。每周可吃2次,能护心健脑。

淡水鱼也可选:如鲈鱼、鳜鱼、虹鳟(淡水三文鱼)等。不过,淡水鱼的ω-3脂肪酸含量比海鱼低,需增加食用量才能获得相近的效果。

避开部分水产品:无鳞鱼(如鱿鱼、鳗鱼、泥鳅)及贝类,因其胆固醇含量较高,需限量吃。大型肉食性鱼类,如方头鱼等汞污染风险高,应谨慎选择。此外,加工鱼制品如鱼罐头(高钠)、油炸鱼柳(含反式脂肪酸)等最好少吃。

正确烹饪方式

清蒸可最大限度保留ω-3脂肪酸等营养成分,是首选的烹饪方法。

慎用油炸、烧烤,高温会破坏脂肪酸,并可能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避免高油、高糖,如糖醋、红烧等,易引发炎症反应。

水煮可行,但底汤要少喝。水煮虽能保留部分营养成分,但汤底嘌呤含量高,建议汤少喝或不喝。

盐腌、熏制的鱼类虽风味独特,但亚硝酸盐含量易超标,也要少吃

推荐一种“黄金”烹饪技巧:清蒸时铺姜片、葱段去腥,出锅后淋少许生抽和橄榄油,鲜美又健康。

注意适量食用

推荐摄入量:每周300~500克鱼肉(2~3餐,每餐的量约为掌心大小)。

孕妇、哺乳期女性,优先选择低汞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建议每周摄入量约350克;

痛风患者,应避开沙丁鱼、凤尾鱼等高嘌呤鱼类,选鳜鱼、鲈鱼等;

儿童,可吃去刺鳕鱼、三文鱼泥等,建议每周约150克。

营养合理搭配

吃鱼时,搭配富含硒元素的食物(如坚果、鸡蛋)和膳食纤维(如燕麦、木耳),有助于促进重金属排泄。

搭配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初榨橄榄油,可增强ω-3脂肪酸的抗炎效果。

注意,要忌“危险组合”,如鱼+咸菜。咸菜中的亚硝酸盐可与鱼肉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致癌物。

警惕健康误区

鱼肝等动物肝脏易富集毒素,过量吃易中毒,切勿迷信鱼肝油。

避免生食淡水鱼,有感染肝吸虫等寄生虫的风险。

生食深海鱼,也需确保其经过-20℃以下的充分冷冻杀菌处理。

编辑:邱彩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