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执行路上,法治铿锵前行。
为让生效判决落地有声,成为“真金白银”的过程更可感可触,即日起推出“执行札记”专栏,邀请一线执行法官讲述办案故事,分享破解执行难题的智慧与坚守。在这里,你将看到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的初心在一次次查人找物、一场场执行攻坚中淬炼成金。
让我们共同见证法院执行人如何以脚步丈量责任,用担当兑现承诺,奋力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盛夏的一个上午,我接到执行局保安师傅的电话:“小黄,到大厅来,有人找你。”
待我下楼,映入眼帘的是几位熟悉的某天新能源材料公司(以下简称某天公司)工作人员和一面鲜红的锦旗,代理人小跑过来:“黄法官,要不是你几年来坚持创新执行方案,我们的钱真不知能拿回来多少,更想不到还能和电站继续合作,真是把我们原告和被告两家公司都盘活了!”
那一刻惊喜和欣慰充盈在我的心头,仿佛回到了那排满亮堂堂的光伏板的电站,回想起来,那片耀眼的光真是“希望的田野”啊……
优质光伏电站沦为“僵尸资产”
故事还要从两年前说起,一件涉及某光伏电站,标的额高达3000余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曾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
在黄河古道边,原本有一座被视为优质资产的电站,却因资金链断裂,深陷债务泥潭。该案被执行人即电站系采取承债建设而成,由公司实控人担保,欠付电站设备合计金额达5000余万。申请执行人某天公司是该电站主要的光伏设备供应商。电站原计划建成后整体出售给某国企,并以转让金结清所欠款项。但因政策调整,出售事宜终止,款项难以结清,导致公司深陷诉讼,而优质光伏资产也面临着被强制拍卖、公司破产的窘境。
初接此案时,传统执行思维与新兴产业的碰撞令我倍感棘手。某天公司是国内光伏材料龙头企业,而涉案光伏电站虽陷入经营困境,却是当地重要的清洁能源供给主体。若简单采取查封拍卖措施,不仅会导致电站资产大幅贬值,更可能引发区域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黄法官,这电站光照条件在全省能排前十!这么好的资源,本应该是个赚钱的好项目,我倾注了心血建设,由于收购失败没有周转资金,实在是经营不下去了,我还有很多工人在厂里上班,他们也无法生活了。”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老周向我诉苦。
原来,由于资金链断裂,电站的设备维护和技术升级无法正常进行,发电效率大幅下滑,如今仅为设计值的58%。不仅如此,种在电站光伏板间的200亩冬小麦因缺乏资金和人力,无力收割,只能任由其在田间自生自灭。更令人揪心的是,37名员工面临失业困境,其中12人家庭负担沉重,他们每月仅靠4800元的月薪维持生计,还要供子女上学,失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拿着37名员工的工资表账簿,薄薄的纸页似乎比任何法律文书都沉,具象化地时刻提醒着我,我们办理的是许多家庭的生计大事。
我深知不能简单地一执了之,而是要寻找一种既能保障债权人权益,又能帮助债务人走出困境,实现双方共赢的执行路径。
重整式突破,在“死亡谷”里点亮希望
为了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我仔细研究案件的每一个细节,查阅大量的资料,还参考了许多类似案例的处理方式。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我提出了引入第三方管理公司的 “重整式” 执行方案。合议庭经讨论后一致认为:“可由当事人共同推选第三方,通过执行和解的方式共同授权第三方专业托管。”
我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向他们详细解释解决双方僵局的新路径:引入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管理公司,负责光伏电站日常运营管理,提高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每月光伏电站的发电利润,一部分用于支付第三方公司的管理费用,以维持运营;另一部分则定期按比例返还给申请执行人某天公司,以偿还债务。
某天,公司负责人林总听后沉思良久:“黄法官,您说的确实有道理,我们也不想把路堵死,但五年时间太长了!现在组件价格每年都跌5%,等他们还完钱,我的货早成废铁了!我投入了这么多,不能就这么打水漂啊!”
角落里的老周也嗫嚅着开了口:“交给外人,厂里这些老伙计怎么办?我们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对电站有感情,也担心以后没工作,生活没着落啊。”
面对双方的质疑和担忧,我深知推动这个方案的实施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又确信这会是最“好”的方案,所以我没有放弃,而是开始分头做双方工作,多次组织三方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协商,详细解读这一执行方案的优势和潜在风险,并邀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光伏电站资产和未来收益进行评估,经过耐心地安抚,详细专业的解释,双方终于对新方案的可行性稍稍放心。
看到希望,我对老周说“这个方案对你们来说是个机会。第三方管理公司会帮助你们优化运营,让电站重新焕发生机。另外我们也跟第三方公司沟通了,你们原来的员工可以转职到他们公司,不会失业。当然我们法院也会持续监督跟进,后续问题咱们再一起想办法就是了!”这回他不再抗拒,而是激动地握住了我的手:“法官,太感谢你了!我们一定全力配合,抓好救命稻草!”
得到双方认可后,这个基于松江区人民法院探索的“重整式”执行机制而制定的方案正式启动。首先,第三方公司进驻调研情况,确定运营方案。经过调研发现电站的许多关键设备老化严重,他们迅速筹集资金,对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检修升级。
在此基础上我们迅速组织各方开展协调会,会上第三方公司全新的《智能运维方案》显示技改后首年发电收益可增900万元,我们又一次据此调整了《阶梯式还款协议》,为双方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前6个月电费按‘433’分配——40%用于偿债,30%投入运维,30%保障员工工资;待发电效率恢复至85%后,偿债比例提升至60%。”。
又是一天的计算、协调,终于,林总认可了四年回款方案的可行性,双方终于签字和解。
在光伏板上燃亮“希望的田野”
我深知,和解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此后,我不断以每月还款分配为契机与各方保持联络,关注还款背后两个公司的发展情况。
可喜的是,一年后的一天,第三方公司负责人兴奋地找到我:“法官,太惊喜了!这个月电站的电费收入比之前增长了近30%,按照分配方案,可以给某天公司多还不少钱呢!”
林总也在沟通中满是惊喜:“法官,真的太感谢您了!之前我还一直担心,没想到真的这么有效,我们收到钱,光伏电站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对未来的合作也更有信心了!”
老周更是感慨不已:“谢谢您没有拍卖、破产、清算我们。现在公司的员工眼都盯着未来特别有干劲,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接到双方的电话,我又看起了一年来的公司验收数据:电站累计发电量达设计值的117%,偿还债务827万元;更令人欣慰的是,农光互补区的小麦亩产增收15%,37名员工中走出8名光伏运维技师……默默给自己鼓劲,幸好没放弃,这串透着喜气的数字,大概就是自己的职业对人民交出的最好答卷吧。
当然,案件的顺利执行也离不开我们的兄弟法院——山东省菏泽市经济开发区法院(以下简称菏泽法院),由于还款周期长,每个月都需要委托电站所在地法院的同事去银行现场扣划,菏泽法院每个月都以极高的责任心确保每一笔执行款项精确无误地划入上海法院,切实保障了《经营权重组方案》的顺利运行。
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当林总带着“执法如山护民企,重整妙手唤新生”的锦旗走进松江区法院执行局时,老周也同时带着“执行高效为企解忧,尽职尽责秉公执法”的锦旗前往了菏泽市经济开发区法院执行局。不仅是两份感谢,更是过去与未来的双向奔赴。
我摩挲着锦旗的流苏穗子。思忖道,这或许就是“重整式执行”的精髓:我们不仅为企业续写生命线,更以司法的光温暖其根系,使其在法治土壤中萌发社会价值的绿芽,燃亮未来的希望。就像电站那片种满麦子的光伏板田,阳光下,那里一定是片“希望的田野”。
本期作者
黄浩杰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
来源丨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执行局
文字:黄浩杰、杨程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