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编虫语——古书里的昆虫百态
(素人策展)
形态各异、习性万千的昆虫,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土地上重要的生命万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籍,则以精微的笔触,将昆虫的微观世界定格成承载自然智慧的博物篇章,构成了我们理解昆虫世界的无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2025年7月29日,美术文献馆“素人策展”系列之“芸编虫语——古书里的昆虫百态”,带领读者探寻承载着先民智慧与观察的古老文献。
本次展览将昆虫标本与古籍并置,是一次昆虫标本的荟萃,也是一次对古代典籍记录功能与博物价值的深度探寻。
从严谨的述闻释义到生动的诗歌吟咏,从实用的农书医典到深邃的哲学思辨,古籍以泛着岁月光泽的文字和图绘,为我们勾勒出古人如何以名物考据,系统性地辨识昆虫种类;如何通过习性观察,深刻洞察昆虫的生命规律;如何巧妙地利用昆虫特性进行物质生产,以及在情感投射与哲学隐喻方面,如何赋予昆虫超越生物属性的丰富文化象征与精神内涵。
壹.
蝴蝶翩跹,灵动生灵
蝴蝶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自然生灵,更是哲学、文学与情感的隐喻载体。从庄周梦蝶到梁祝化蝶,其意象贯穿古今,蕴藉着多重文化内涵。《庄子·齐物论》以“庄生梦蝶”寓言,将蝴蝶化作哲学符号,道尽物我两忘的玄妙;宋代杨万里则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自然与童趣的交融,灵动如画。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彩蝶流连花丛,与莺啼呼应,春天的生意跃然纸上;“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文字如同工笔细描,蛱蝶和蜻蜓的共舞,点缀夏日静谧。
《古蒙莊子四卷》明刻本(复制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贰.
蚕丝纤莹,贯通古今
家蚕由野蚕驯化而来,历经华夏生民千年选育,养蚕缫丝的技艺被刻入中国人的血脉。《诗经·豳风·七月》中“蚕月条桑,取彼斧斨”,道出了先民养蚕的艰辛与智慧,而《天工开物》则用多个篇章,描述了蚕的饲养、管理、处理和加工等各方面的知识,展现出先民在饲养、利用蚕方面的智慧,以及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詩集傳二十卷》宋刻本(复制件)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叁.
萤火微光,惕厉不息
萤火虫是古人眼中的黑夜星辰。《礼记·月令》早有“腐草为萤”的记载; 《清嘉录》中“或捉萤火虫为戏,谓之‘萤火虫灯’”,描述了盛夏捉萤火虫玩耍的场景,这是江南地区曾经常见的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的民俗活动。而《晋书·车胤传》中“囊萤夜读”的千古佳话,更让萤火虫成为车胤苦读精神的象征,激励寒门学子至今。
《晉書一百三十卷》元刻本(复制件)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肆.
聆听虫鸣:穿越时空的乡愁
斯螽(蝗虫)、莎鸡(纺织娘)、蟋蟀等昆虫的活动与农耕节奏紧密相关,反映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
《诗经·豳风·七月》以“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记录节气与虫鸣的对应。虫鸣不仅是自然规律,更是情感的回响。骆宾王《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以蝉声喻志士困顿;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借虫鸣诉离愁;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则以反衬手法道尽禅意。
《詩經集傳八卷》清刻本(复制件)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中国昆虫志》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
该书的一大亮点是50幅精美细腻的彩色全幅图版和详细的解说,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昆虫物种资源
结语
“芸编虫语——古书里的昆虫百态”将昆虫世界与古籍经典互为映照,探索自然与文化间的共生关系。当泛黄的纸页与精致的标本相遇,我们不仅直观感受到古人“观物取象”的博物智慧,更见证了传统文化如何将微小生命升华为哲学隐喻、文学意象与科技结晶。古籍中的昆虫世界既是自然史的珍贵档案,更是中华文明“格物致知”精神的具体呈现。
活动预告
处暑聆秋鸣:鸣虫声中的自然与典籍
(2025年8月23日,14:00-16:00)
处暑时节,暑气渐消,秋意初显。此刻,属于秋夜的精灵——鸣虫们,正准备开始它们的交响乐演出。作为“素人策展”之“芸编虫语——古书里的昆虫百态”的配套趣味知识讲座,美术文献馆邀请策展人陆孙老师,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处暑节气讲座,带领读者走进古老典籍,聆听这美妙乐章。
典籍中的鸣虫文化密码
典籍中对鸣虫的命名逻辑,暗藏古人的自然哲学:
以声为名
“莎鸡”取自振翅声如纺纱,
“蠰谿”拟其溪流般的鸣响。
以形为鉴
“蚣蝑”形容其长足攀爬之态,
“蜻蜻”点出蝉翼轻薄。
时序关联
蟋蟀称“天鸡”,暗喻其鸣如报秋晓;
蝉类细分则体现对物候的精准把握。
这些千年前的观察,不仅奠定昆虫分类雏形,更将虫鸣融入文化血脉——从《诗经·豳风》的农事时令,到欧阳修的“虫声新透绿窗纱”,秋虫始终是中国人感知季节变迁的灵敏感官。
作为本次展览的一个衍生活动,我们从古代典籍中一起寻找这独特的秋日私语,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凉夜中或清越或低沉的乐章,一起辨识自然赋予秋日最生动的韵律标识。
从《尔雅》泛黄的纸页,到朗月清照的庭院,那悠悠虫鸣始终在诉说:秋日,不仅属于天空与落叶,更属于大地深处这些微小的生灵——这是时间与自然的双重馈赠。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预约活动
图文来源:历史文献中心
图文排版:章一书
审稿:夏磊 赵翰露
签发:林峻
点此查看
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开放时间
具体区域开放时间详见下表
(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公告)
点此查看
上海图书馆东馆开放时间
具体区域开放时间详见下表
(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公告)
点此查看
徐家汇藏书楼开放时间
暂停开放(修缮中)
预约方式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上海图书馆微信公号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预约服务
预约系统操作指南
1、进入小程序以后,请点击首页右下角“我的”前往登录,使用手机号或读者证号登录,没有读者证的读者可注册进入。
2、各类展览讲座等活动,读者请通过“上海图书馆微信小程序”点击“活动预约”报名参加。
3、选择东馆参观导览的读者,请点击“参观预约”;需要使用东馆三楼阅读广场座位的读者,请点击“座位预约”。所有活动需凭预约码参与,点击首页“我的预约”即可查看预约码。所有展览及展示无需单独预约,入馆即可参观。
东馆预约注意事项
1、如需取消预约,“活动预约”请在活动开始前4小时取消;“参观预约”“座位预约”可在预约过期前随时在“我的预约”中取消。
2、“活动预约”请在活动场地内找到签到馆员进行手机扫码签到;“座位预约”请至东馆三楼预约好的座位上扫码签到;预约开始时间的前后30分钟可以签到。
3、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签到的会记录一次违约,满违约三次记录的将在30天内无法使用预约系统。
4、未成年人读者如需使用“活动预约”、“参观预约”和“座位预约”,需要单独预约。
电话咨询
021-64455555
东馆咨询:转81037分机
淮海路馆咨询:转62000分机
徐家汇藏书楼咨询:转66808/66803分机
入馆须知
1、入馆读者请按指示牌或听从工作人员安排,遵守馆内秩序。
2、谢绝读者携带各类食品和有色饮料入馆。
点击图片查看淮海路馆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