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织印生辉”非遗展亮相!居民在家门口触摸千年技艺

转自:徐汇通 2025-08-07 17:38:22

这个夏天,徐汇区华泾镇的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与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技艺“零距离”相遇。即日起至8月17日,“织印生辉”华泾镇非遗技艺暨社区文化艺术展在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热闹开展,书法画作赏心悦目,手作体验妙趣横生,让街坊邻里在夏夜的惬意中,触摸千年技艺的温度。

本次活动中,三场非遗手作体验最受街坊们青睐,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依次亮相,成了大家争相参与的“文化必修课”。

现场体验

国家级非遗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体验区前人头攒动。这项由“先棉”黄道婆传下来的老手艺,当天变身“土布动物香囊”制作课。靛蓝色的土布透着质朴的光,传承人手把手教大家挑花、缝线,街坊们学得认真,针脚虽不熟练却格外用心,不一会儿,一个个憨态可掬的生肖香囊就成型了,装入艾草,清香扑鼻。

黄道婆开创的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加这个活动对棉纺织技艺有了更多的认识。”市民吴女士说道。

据了解,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今徐汇华泾)人黄道婆,将自崖州习得的棉纺织技艺与传统丝麻织造工艺融合,革新创制“捍、弹、纺、织”工具及工序,构建起完整的棉纺织技术体系,并开发出色织挈花等棉织技术,生产出众多精美的棉纺织品,无私奉献于民众,被奉为“衣被天下”的棉花女神。正是以黄道婆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江南普通劳动女性,促进了江南棉纺织产业的发展,为上海近现代工业化发展以及国际大都市格局奠定了基础。

精心布置的现场

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下,年代久远的上海传统手工织布与当代土布文创交相辉映,让这处江南客厅显得温润而雅妍。土布锦盒、桌旗、包袋、银饰、旗袍布贴画、中国色扎染等数十款既具江南风韵又颇有国潮风范的文创品,受到观众们的热捧。

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方云表示:“我们尽量体现以棉花和棉布为元素的创意作品,并和当代的一些艺术理念设计相结合。不少本身含荠菜花、桂花、海棠花的棉布,也制成了作品陈列在这里。植物染则以中国色的色调,表现江南山水、太湖石,这些都暗含诗意的江南审美和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融合。”

在金石传拓技艺体验区,“哒哒哒”的敲击声不断。这里展示的是上海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宁国禅寺金石传拓技艺和徐汇区第十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漆线壁画技艺。

非遗体验

由上海博物馆专家、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克华领衔的工作室,秉持“传古拓今”之志,守护着这份承载岁月沉淀的东方墨韵。在非遗手作体验活动现场,数十组家庭体验者挥动木槌,“唰唰”地滚动墨筒,将门神画优美的线条定格在墨色里,并亲手装裱上古老的门环,展现中国独有的拓印技艺。“我是住在华泾镇的居民,第一次在家门口体验到市级非遗项目,感觉非常荣幸。这个一定要细心,不能着急,要慢慢敲。第一次参加,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市民石女士说道。

古色古香的木作学社里墨香阵阵,华泾书画社成员的书法、国画、篆刻作品错落摆放,与传统建筑的天然肌理相映成趣。现场,“泾乐雅韻”的小小古筝演奏家们惊艳亮相,从活泼的《丰收锣鼓》到激烈的《战台风》,小老师和古筝爱好者们相互交流,将传统民乐的韵味与童真童趣巧妙融合。

华泾书画优秀作品展

据悉,此次展览由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区绿化管理中心、华泾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华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华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黄道婆纪念公园、宁国禅寺联合承办。展览期间将不定期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往观展体验。

记者:曹香玉、康家辉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