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参考消息
智慧之光,闪耀浦江。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位嘉宾参加,“论剑”技术路径、标准制定、产业坐标。
治理之问,激发共鸣。人工智能(AI)是“工具”还是“伙伴”,具身智能是“类人”还是“超人”,如何应对技术垄断加剧、智能鸿沟扩大?坚持科技普惠、智能向善、同球共济的中国方案,在滚滚向前的智能浪潮之巅,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注入东方智慧。
AI“进化论”:从炫技到惠民
走进“机器人弄堂”,外形各异的机器人有条不紊地为顾客串肉丸子、卖关东煮、接饮料,还会贴心地问可乐“是否加冰”;在另一个展区,机器人在擂台上进行拳击比赛,或者通过“3D眼睛”配合机械臂分拣物料……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亮相,其中100余款重磅新品“全球首发”“中国首秀”,规模创历届之最。
“我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具身智能的快速演进:去年仍依赖移位器的人形机器人,今年多数已能自主行走,并开始在展览、零售、接待等多个场景中落地应用。”首形科技创始人胡宇航说,“这让我在想,我们对未来五年技术发展的判断可能是偏保守的。就像在2020年我们大多数人都低估了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进化速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超3.5万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超5100家,全球占比约15%,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形成覆盖基础底座、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从“实验室”加速奔向“应用场”,人工智能正大步跃入人们的生活日常。本届大会上,腾讯、商汤科技、稀宇科技、阶跃星辰等企业纷纷携最新大模型登场。而在这些“底座”技术之上,文化、医疗、教育、工业、金融等行业的应用也逐一展开,从“能说会写”到“能行会动”,人工智能正加速可感、可触、可及。
在以“百闻不如一见”为主题的Rokid展台,轻量化智能眼镜吸引观众纷纷前来体验,无需手持设备,通过语音可完成信息查询、功能调用等操作。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展位一角的“Rokid跨国咖啡馆”,外籍工作人员戴着智能眼镜用英语、俄语等与观众交流,提供咖啡点单服务,观众佩戴智能眼镜用中文与其交流,实现跨语言的无缝沟通。
既可以锦上添花,更能够雪中送炭。在一个智能仿生手展台,一款结合脑机接口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产品,通过检测佩戴者的神经电和肌肉电信号,可以识别并将佩戴者的运动意图转化为智能仿生手的动作,帮助假肢人群“手随心动”。这让不少观众惊呼:技术的力量和突破的速度,为人工智能赋予“人”的温度。
本届大会上,数字孪生急诊中心、手术中心与重症中心迎来首秀。这些智能体基于真实临床数据训练,仿若“医生的第二大脑”,可在关键时刻为医生快速预判风险、智能推荐路径、动态反馈决策结果至临床一线,显著提升医疗效率与决策质量。
“目前,这些智能体已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开展试点应用。同时,我们也在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医疗产业协同图谱,与多家主流医疗设备厂商实现技术互通与接口兼容。”蓝想大数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吴海林表示,与传统“存储式数据”不同,在真实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动态交互数据,即“伴随式数据”,能够更真实地还原临床情境,对智能模型的训练与决策支持更具价值和指导意义。
“坦白说,过去在硅谷看技术,主要是看某个技术能不能做。而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我们看的是产品能不能跑起来、跑得通、跑得久。”一家智能体公司创始人表示,大家更多地在探讨产品有没有人用,交付怎么样。
智链生态圈:产业耦合,价值共创
从追随到定义,从“技术奇观”到“产业基建”,中国人工智能在技术路径、开源生态、产品形态方面,越来越有国际显示度,实现社会价值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美国相对航天公司执行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称:“两年多前来中国,我感觉中国还没完全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潜力和力量。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中国人工智能模型的巨大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和美国不同,中国很多领先的模型是开源的。”
当前,我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在全球已发布的3755个大模型中数量居首位。人工智能上市企业超过300家,人工智能独角兽创新领域分布广泛,排名前五的包括大模型、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商业智能应用、智算芯片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基础大模型迭代速度加快,新的技术路线蓄势待发,通用人工智能蓝图日益清晰,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化产业发展有望迎来新的突破,初步形成了领军企业带动、独角兽崛起、专精特新生根、初创企业涌现的良好发展局面。
以阶跃星辰为例,近期不仅发布了新一代模型Step 3,解码效率为同类顶尖产品的三倍,还联合近10家芯片厂商共建“模芯生态创新联盟”,由模型企业牵头与上游算力厂商深度合作,推动技术链的适配优化。
“该联盟将制定统一的通信协定、接口与框架,促进模型、芯片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协同发展,减少生态系统的碎片化问题,也将为技术开发与产业落地提供更高效的推进机制。”阶跃星辰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姜大昕说。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表示,未来的竞争,不是简单的算力或参数的比拼,而是价值创造能力的较量。在科研、金融、医疗等领域,技术必须完成从“能用”到“敢用”再到“好用”的三重跨越,这要求人工智能企业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行业的语言、规则和痛点。
开放技术池,攻坚技术前沿,中国也在携手全球各国,打造开放创新的智链生态圈。在摩洛哥,非洲首座、也是中信集团打造的第三座“灯塔工厂”,今年1月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工厂”。
一位从美国赶来的参会者说,特别打动他的是“共振感”。他在展馆中和很多人聊天,发现虽然彼此来自不同国家、背景不同,做的方向也不太一样,但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却是共通的。大会不仅是展示的平台,更是大家互相“校准”的机会,观察彼此,重新确认自己脚下走的路是否正确。
面向未来:智能向善,同球共济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始终面临考问,这是带来无限可能的“阿拉丁神灯”,还是释放未知危机的“潘多拉魔盒”?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在出席本届大会时,也以“养虎”为喻:“就像饲养可爱的虎崽作为宠物,我们必须确保其成年后不会反噬(人类)。”
让人工智能既拥有超凡智慧,又甘于辅助人类,需要全球通力合作。继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首次举办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后,今年大会再次搭建开放包容的交流合作平台,30余个国家部长级官员及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畅言“智理”和“治理”议题。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在与埃里克·施密特对话时提到,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尚未有明确规则的阶段,需要通过跨国合作、互相交流,形成明确的价值共识。
与一些国家鼓吹“要赢”、封闭的思维相反,中国坚持普惠、开放、共享、安全,为人工智能全球发展锚定了理性坐标。
本届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并向外方代表捐赠“MAZU-Urban”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标志着这套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气象科学的智能体开启跨国气象防灾减灾使命。自今年1月以来,该智能体已在亚洲、非洲及大洋洲35个国家和地区试用。
这是中国坚持开放共享、智能平权,让更多国家和群体受益的实践缩影。翻开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技术普惠的全球图景徐徐展开:在缅甸地震救援中,仅用七小时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被推上救援“前线”,这条“语言生命线”便于救援人员与灾民直接沟通,挽救宝贵生命;在柬埔寨,得益于智慧农场一体化发展计划的支持,三个试点农户罗氏沼虾苗种密度比以前翻了一倍,养殖成活率从原先的40%提升到75%以上,稻虾共生模式下的成活率更从30%跃至70%左右;此外,从技术推广到“本土造血”,身处中国的项目团队“跨国直播”,在线指导柬埔寨稻虾农户进行无人机投喂罗氏沼虾和苗种培育……
这正是中国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价值选择和底层逻辑: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应当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所掌控,朝着向善普惠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也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7月26日,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这是中国坚持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响应全球南方呼声、助力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的实际行动。
“数字红利不能成为数字霸权,智能革命不应加剧智能鸿沟。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及产品加快‘出海’,在智慧医疗、农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领域为全球南方可持续发展注入‘东方智慧’。”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说。
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上海经信委”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