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山区庙行镇共康路康宁路口,一座7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格外醒目。作为上海市首批8个党建服务工作转型试点阵地之一,庙行镇共康党群服务中心自今年6月底启用以来,凭借创新的服务模式和全龄化的功能设计,迅速成为基层治理的“活力舞台”和居民生活的“温馨港湾”。如今,这里不仅是党建阵地,更是居民日常离不开的“第二个家”。 毗邻“东茭泾”水岸的共康党群服务中心共设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内设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青年艺校等40余种功能区域,精准覆盖全年龄段需求。 “现在看病配药太方便了,走几步路就能解决。”上午,张阿姨来到中心二楼的康家卫生服务站,短短几分钟就配好了高血压药。过去,她需要步行15分钟到庙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如今,家门口的服务站不仅有全科医生和中医坐诊,还能提供中医理疗、预防保健等服务,300多种常见病药品一应俱全。 同一楼层的日间照料中心内,吴阿姨每天都会来这里参加活动,“上午练书法,下午和老姐妹一起插花、唱歌,时间过得特别快,再也不会觉得孤单了。”800平方米的空间内,认知症筛查一体机、智能监护设备等“黑科技”让养老服务更安心。李阿婆体验了认知症筛查后连连称赞:“智能设备几分钟就能出报告,工作人员还教我们如何预防,这样的服务以前想都不敢想。” 中午时分,一楼的社区食堂座无虚席。“老年人还能打折,特别适合我们老两口。”正在用餐的丁老伯笑着说。运营1个多月来,这里凭借实惠的价格、贴心的服务和丰富的一日三餐,成为周边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心头好”。老年人、快递员、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用餐还可享受八五折优惠。运营方介绍,食堂日均接待量已突破800人次,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40%。 全龄共享:打造社区活力空间 下午,四楼的活动空间充满欢声笑语。瑜伽室内,退休职工唐康华正和姐妹们排练舞蹈,为比赛做准备。“以前社区排练场地紧张,每周只能练一次,现在有了党群服务中心,预约方便,晚上也开放,我们每周能练三次,进步特别快。” 隔壁活动室里,几位老年二胡爱好者正专心切磋琴艺。“以前在家练琴,邻居嫌吵,差点放弃。现在有了固定场地,每周四下午都能聚在一起,重新找到了归属感。” 傍晚,中心迎来另一波热闹景象。下班后的年轻人陆续来到四楼的青年夜校。“报名要靠抢,我好不容易才报上花艺课。”在附近科技公司工作的小杨说。本期夏季班开设的7门课程全部爆满,美妆、尤克里里、花艺等热门课程报名人数甚至是名额的两倍。 与此同时,魔法工作室、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站、庙阅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科创、阅读和活动的天地。24小时开放的骑手驿站也迎来使用高峰。“能充电、能休息,还能热饭,对我们来说太实用了。”外卖骑手小张说。据统计,该驿站日均服务骑手超50人次。 创新升级:从生活圈到创新圈 “共康区域有近2万居民,我们在建设前做了充分民情调研,所有功能都围绕居民、群众需求设计。”庙行镇共康街区党支部书记介绍。立足区域特色,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共康党群服务中心目前已整合200余项党务政务服务资源,试运行首月接待量突破3万人次,成为集政治引领与民生服务于一体的枢纽。 如今,共康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仍在持续升级,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逐步拓展至激发社区创新活力。中心五楼、六楼正在打造的科创孵化基地,预计8月底投入使用。该基地创新性地将党群中心资源集成优势转化为社区嵌入式科技创新推动力,打造“家门口的造梦工厂”。目前,基地已成功引入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初步构建起“院士引领-团队创新-科普推广”的立体化科创生态。 更令人期待的是,今年10月,中心还将推出“庙巷里”智慧市集,这一创新项目将传统菜场与现代服务相结合,不仅提供食材加工等便民服务,还将引入宝山非遗产品和本地特色农产品,并接入京东到家配送系统,让居民享受“指尖上的便利”。“我们希望通过党建服务的转型升级,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上海基层治理创新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庙行镇共康街区党支部书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