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刚读完一年级的徐嘉昊不幸罹患白血病。懵懵懂懂间,小小年纪的他被迫告别校园,日复一日困在病房,直面生死考验。“他还那么小,对病情还什么都不懂,却不哭不闹,特别懂事。有一次,他躺在病床上弱弱地问我,‘妈妈我还回得去吗?’我一听,感觉心都要碎了。”回忆起当时,徐妈妈忍不住红了眼眶。一旁的徐嘉昊却笑着开解妈妈,“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第一次在病房住那么久,有点迷茫。”
整整两年半,苦熬过四个疗程、二十多次化疗,和病魔斗争的日子远非他回顾时描述的那么“轻松”。治疗期间,他在长时间隔离中忍受持续高烧和全身剧痛,血小板多次降到10个单位以下。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能吃流食、躺着,甚至不能哭不能大声说话。面对这些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为了转移注意力,他找到了一个特别的“止痛”方式——观看航空纪录片。久而久之,心中悄然种下了矢志蓝天的火种。
“当时每次做完腰穿需要平躺6个小时,实在是太疼了。对我来说,《空难调查》《空中浩劫》这些纪录片就是最好的‘止痛药’。”徐嘉昊告诉记者,除了看纪录片,他当时还经常阅读航空杂志,搜集、研究各种航模,并自学完小学二年级课程。正是这些梦想的“止痛药”,支撑着他一步步战胜了病魔。康复后,他还加入了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爱心教室的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坚强乐观激励医护人员,也为曾经像他一样的小病友们带去快乐和信心。
2017年,在航空梦想陪伴下熬过难关的徐嘉昊一边坚持治疗,一边迫不及待地重新走进了校园。复学后的他更加勤奋学习,成绩优异,获得过数十次校、区级奖项;并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少先队员和行为规范示范生。兴趣广泛的他还加入了校琴箫社团,参加了2023年松江区中小学生器乐展演和两届区少先队鼓乐大赛。
“第一次见到徐嘉昊,就感觉他非常阳光、正气、开朗。得知他曾经的经历,更深知他在病痛下自强自立的艰辛不易。”松江七中九(五)班班主任钟文君告诉记者,刚入学时,尽管考虑到身体负担等原因,自己最终还是决定任命徐嘉昊担任班长和中队长。四年里,徐嘉昊不仅学习生活积极向上,还乐于分担分享,体贴他人,与师长同伴相处融洽,彼此激励,共同成长。
“当我成绩下滑的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帮我。我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问他,他都会非常耐心地帮我解答。”徐嘉昊的同桌石君浩回忆道,中考冲刺阶段,在徐嘉昊不遗余力的帮助下,自己成绩提升明显。而面对感谢,徐嘉昊却轻轻揭过,一如往常。
无论是探讨科技爱好、一起运动锻炼还是组队参赛比拼,在同学眼中,徐嘉昊既是幽默爽朗的“非典型学霸”,又是乐于助人的温暖榜样,给大家带来满满的正能量。“这孩子特别自强,又非常暖。正因经历磨难,他更懂得珍惜生命、热爱身边的一切,给同学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钟文君感慨道。
如今,徐嘉昊以优异成绩升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他的事迹依然流传在七中校园里,激励着后辈同学。“徐嘉昊学长在重病折磨下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积极治疗的同时立下了远大理想并付诸行动,我非常敬佩。我也会把这份敬意融入到我的学习生活中,不畏艰难,为梦想努力。”即将升入八年级的七中学子谢紫萱坚定地告诉记者。
走进徐嘉昊家中,满柜子大大小小的航模、奖牌与书籍琳琅满目。无论是床头对面高悬的机型集锦,还是腕间始终佩戴着的“歼-20”纪念手表,都记录和见证着他不懈逐梦的点滴历程。
从好奇空难原因,到了解飞机架构,再到深入研究航空器设计,梦想打造一架“最安全”的飞机,多年来,徐嘉昊始终坚持梦想,学习之余在航空领域广泛涉猎。至今他已阅读《飞机空气动力学》《飞机总体设计》等两百多册航空书籍和杂志,并前往北京、沈阳、成都等多地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不断充实自己的航空知识储备、了解最新的航空发展动态。
同时,徐嘉昊还积极参加模拟飞行训练与竞赛,磨砺实操能力。2022年11月,徐嘉昊第一次参加模拟飞行比赛,但成绩并不理想。回到家,他没有气馁,而是观看更多飞行视频,自学航空理论,向教官请教,与队友讨论,一边练一边记录数据做分析,研究更好地操控模拟飞行的方式。最终自创出能有效提升操控效率的“三弯能量理论”,使他的模拟飞行操控水平显著提高。在最近几年参加的上海市模拟飞行锦标赛中,徐嘉昊共获得4枚金牌、1枚铜牌;在第十四、十五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全国总决赛中,共获得4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
8月4日,刚刚完成高中分班考试,正式入学报到的徐嘉昊再次启程,前往陕西榆林参加“航投杯”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总决赛。临行前,他向记者展示了当年在病床上陪伴他的小飞机和珍爱的航模收藏,讲解了自己精心设计、不断迭代的几版飞行器方案与此次备战的解说方案。望着他明亮而坚定的目光和乐观自信的笑容,我们仿佛看见那个在病床上强忍病痛、心向蓝天的小小少年,正一步步坚定地向梦想靠近。
记者:李爽 王俊杰
编辑:周雨薇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