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勇进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农产品保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8月初,立秋至。前有大暑,后有处暑,使得立秋虽然带个“秋”字,却看不到多少“秋”的样子:气温酷热如常,万物繁茂依旧,目光所及之处仍是盛夏时节万物勃发的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这一点做了解释:“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认为立秋不是秋的开始,而是夏天向秋天过渡的开始。正所谓“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虽然恼人的暑气仍在身边萦绕不散,但已经明显体会到暑气势弱,凉意渐起,足以唤醒人们对秋的渴望——秋天的脚步已经近了。
旌旗西狩·一叶知秋
立秋这一时节自古有之,据《礼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天子就要在立秋之日亲率百官前往西郊迎秋,并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这一天的仪式与规矩甚多,不仅所用的马车、旗帜、器具、服饰皆为隆重的白色,天子还要亲自进入猎场狩猎,用猎杀的牲畜祭祀上天与先祖,有“秋来扬武”之意。
到了宋代,立秋的仪式有所变化,元书《梦粱录》中记载,宫内的宦官会提前将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至大殿内,等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会高声报奏,几片梧桐树叶应声落下,以表报秋之意,颇有几分“一叶知秋”的味道。只凭声音就能震落梧桐叶似乎有些离奇,作者吴自牧也怀疑其中“必有人力存焉”,可惜“其之不详”,到今日已难以考证。
寒声初透·祷祝甘霖
与皇家隆重的礼仪不同,在民间,立秋前后依然是农忙的重要节点。古诗有云:“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立秋的到来标志着全年气温、降水量与湿度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拐点,气候逐渐由酷热转向凉爽、干燥,田间万物也从生长趋向成熟。立秋的三候也佐证了这一点,《逸周书》记载:“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说立秋有三个特征,一是有凉风出现,二是在晨间有雾气产生,三是寒蝉发出鸣叫,其实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由夏入秋的过程中出现的气候变化。
对辛苦耕作的农民而言,立秋前后也正是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自然景象万千,千姿百态。立秋时节,我们可以看到,水稻孕穗结实,大豆成串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落花结铃,甘薯薯块膨大等等,这些都需要丰沛的阳光和雨露,以确保充足的养分供应,直至作物成熟、丰收。因此,立秋的农谚也多与雨水相关——“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等等,都反映了农户对立秋降雨的强烈渴望。
耘耥三通·护穗掘金
立秋时节,也是农事活动十分繁忙的季节,需要抓紧立秋的关键时机,做好农田的管理工作。过去科技不发达,立秋对农民来讲是一段繁忙且劳累的日子,需要抓紧关键时机,打理好农田。
不同于现在提倡的杂草防治“除早、除小”,过去,上海有句农谚,叫“立秋赶快拔稗草,处暑再拔就懊恼”,立秋也曾是拔除稻田杂草的关键时期,避免杂草与水稻争肥争水,影响水稻质量。
这从传统立秋的农事活动的“耘耥”就可见一斑。“耥”是一种农具,其原理与作用与犁近似,专用于水稻田中,可以除去水稻浮根,让主根往下扎,使其更好地生长;“耘”也被称作“摸稻根”和“剥棵耘”,“耥”完数日后,农民或是跪行,或是弯腰,用双手拨拉每棵稻苗的根部,取出杂草和浮根,将其缠成团后塞回泥中,完成后再用手修整稻田,确保稻根四周泥平、草净。耘耥看似简单,实则相当耗费体力,加上时间紧、天气热,往往是几家人凑在一起伴工进行。为保证效果,每片地都要耘耥三次,每完成一次就叫“一通”,所以耘耥也有“耘三通”这一别名。三通中头通最为重要,头通做得好,二通、三通就省力,因此,在头通时,农民在吃喝上也放得开些,忙累了也可喊唱几嗓子以消除疲劳,直到赶在立秋前完成所有工作,方才得空休息,顺便整修农具,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目前科技发展了,水稻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如此辛劳的田间场面已经不再,也很难听到来自田野的抒发辛劳的喊唱,取而代之,更多是农机在田间穿梭的声响。
立秋时节的上海,水稻已经开始孕穗,这时加强田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采用以水调温、叶面喷肥等措施,促进水稻生长,防止高温危害;立秋时节也是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病虫害易发时期,需要加强预测预报和强化防治措施。这个时候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比较多,肥料养分要充足,以促进幼穗的生长发育。
此外,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凉,多数果蔬开始孕育果实,很快迎来蔬果飘香的丰收时节,这时候也是田间管理的紧要关头,一刻也不能松懈,除要对果蔬施用催熟肥外,还需要对果蔬进行细致而系统地打理,做好水分调控、整枝疏果、促果上色以及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工作,以调节果蔬植株健康生长,起到果蔬提质增产的效果。农谚中说:“七挖金,八挖银”,这里重点强调了秋挖翻土壤的作用不可小视,不仅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还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伸展,若再结合施肥,就可使作物生长得更好,这对丰收来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五味调和·耕读天时
秋风渐起,天气转凉,人们的胃口显然会好很多,立秋时节的“吃”显然是不可缺的选择。立春有“咬春”,立秋也有“啃秋”,人们通过进补味甘性凉的食物解乏去燥、生津安神。“啃”的食物古今有所差别,最早的宋朝人啃的是赤小豆,《武林旧事》中有“立秋日,都人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的记载,这一天古人要头戴揪树叶制成的头冠,用新鲜的井水吞服七颗或十四颗赤小豆,据说这样能够保证秋天不犯痢疾,不生痱子;到了清朝,人们改啃西瓜,《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写道,“立秋之时食瓜,可免腹泻,”目的虽与凉水吞服赤小豆相似,但西瓜的口感与滋味显然比赤小豆好不少。
除了西瓜,还有些食物在立秋日颇受欢迎,比如香薷饮——在立秋前日将香薷、白扁豆、厚朴一同蒸煮熬煎后放在室外冷却一夜,在立秋日加少许白糖后服用,能起到健脾祛湿的功效。《红楼梦》里林黛玉中暑后服用的就是这剂药方,可见其效果之好。江浙地区在这一天吃得更多、更杂,当地人称为“袚秋”,比如定海人会吃用萝卜种子炒制而成的“莱菔子”;舟山人吃萝卜粒和炒米粉;镇海与奉化一带则吃绿豆粥与酒曲……虽然吃得五花八门,但目的大抵相同,那就是消食开胃,避免厌食积滞。
节气是自然万物的客观演变规律,通过农作收获粮食、通过进食维系生命,则是人类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无论是节气与农作的关系,抑或节气对饮食的影响,其背后所呈现的,是在漫长的对抗与合作中,人类对自然愈发深刻的了解,以及随之产生的敬畏之心。《齐民要术》中,贾思勰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即告诫世人,想要种好田,就要与自然搞好关系,顺应它、配合它。
作为夏秋的交汇,立秋是一年农作的收尾,也是展望收获的开始,有忙时的辛勤,也有闲时的美味,时间也在田地间的高歌中、在餐桌上的欢笑中倏然溜走,它已这样度过了数千年,也必将这般开启无数个崭新的生命轮回。
策划:董言笑 朱冬冬 欧阳蕾昵 施勰赟
统稿:乔志远 贾佳 施勰赟 陈思羽
视频、图片:东方城乡报社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