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讲好示范村故事丨金山后岗村:以“都市烟火气”为墨,书写乡村振兴的“卯时新篇”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05 18:05:08

清晨的后岗塘,水波轻漾,倒映着沉睡中的后岗老街。卯时的酒香从巷口飘出,与咖啡的醇厚交织,唤醒了这个“村中镇”的烟火气。这里是金山区亭林镇后岗村,一个因水得名、因农而兴的江南村落。北靠后岗塘的6.85平方公里土地上,村民正以“都市烟火 卯时后岗”为笔,描绘一幅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

从百年老街的鼎盛到新时代的复兴,后岗村的故事,是乡土文化与现代产业碰撞的火花,是“亭林雪瓜”和“黑毛猪”的舌尖传奇,更是卯时酒与咖啡的“中西合璧”。

味蕾经济撬动城乡融合

“三里后池路,美食一条街”——后岗的振兴密码,藏在“食文化”的基因里。

“亭林雪瓜”的甜蜜和“黑毛猪”的鲜香是后岗递给全国的一张名片。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亭林雪瓜在当地有百年种植历史,不过,前些年一度遇到发展困境。在金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相关农技人员的潜心钻研下,保存了雪瓜优良的品质,形成了完整的绿色栽培技术。如今,雪瓜的生长过程有了系统监控,可以做到恒温、恒湿,按需供给水肥。通过智慧农业升级,亭林雪瓜的亩产效益提升30%,带动68名后岗村民就业。除了亭林雪瓜产业化联合体,另有“鑫品美”草莓产业化联合体扎根后岗。两大联合体联动发展,年销售额达800余万元,实现联农带农富农。

后岗老街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卯时酒体验馆。清晨5点,这里就已热闹起来。

卯时酒作为浦南地区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饮食习俗,已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后岗村却长期保留着该饮食习惯。经营着卯时酒体验馆的张师傅介绍,“以前农民天不亮就要干活,先喝一碗热腾腾的羊汤,再来一杯烧酒,身子立马就暖和了。”如今,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奶香不膻、入口即化的松隐羊肉,还能在旁边的非遗展示馆了解浦南饮食文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街对面的集咖啡培训、交易、研学于一体的咖法学园。走进园区,云南普洱的咖啡豆正在烘焙,香气四溢。“我们每月开展咖啡师培训,其中不少是本地的青年。”园区负责人介绍。东西部协作展馆里,金山本地农产品与云南菌菇同台展示,形成了独特的“沪滇味道”。

此外,老街上的一家后岗饭店里,藏着不少老饕喜爱的响油鳝丝。这道桌桌必点的招牌菜选用野生黄鳝,上桌后,大厨会在食客面前,生动演绎“响油”的过程。

农文旅的“化学反应”

后岗村的农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产生了“化学反应”。

咖法学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里不仅是咖啡培训基地,更是文化创意的孵化器。园区定期举办咖啡品鉴会、亲子活动,吸引大批都市青年。卯时酒馆则走“非遗活化”路线,除了让游客体验卯时酒文化,还聚集了亭林当地的特色非遗文化。

后岗村的产业发展,让亭林得以打造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模式,实现“多村联动,全域规划,连片打造,抱团发展”。据了解,亭林有效联动油车村“五色菜花节”、亭西村“五彩稻田节”和后岗村“五果飘香节”,通过特色农业节庆活动的溢出效应带动经济发展,同时,积极链接区内外文旅资源,构建乡村旅游生态圈,填补亭林乡村旅游特色线路的空白。

静静流淌着的后岗塘水养育着后岗村一代又一代人,宁静的水面映照着后岗的百年风云。时光如梭,岁月流逝,后岗村在乡村振兴中又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开启老街发展的新篇章,绘制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如今的后岗,正以“都市烟火气”为墨,书写乡村振兴的“卯时新篇”。

未来,后岗村将以乡村产业为基,持续提升“智慧稻田”“智慧瓜田”等现代农业科技赋能,进一步做强“亭林雪瓜”“黑毛猪”两大地标,发展壮大两大产业化联合体,实现联动富农;以乡土文化为根,促进咖法学园、卯时酒馆、紫金民宿新业态融合发展,串联后岗“食文化”和油车“油文化”,以“沪派江南”营造试点为契机,打造“水岸古街 卯时问酒”的后岗格局;以乡村创新为钥,深化“咖法学园+”能效,打造为集研学教育培训、农文商旅度假、产业交易枢纽、市民休闲空间为一体的国家咖啡循环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咖啡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乡村咖啡文化旅游度假区。

文:曹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