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闪闪新农人丨葛文:以守正创新诠释新时代农人的“匠人精神”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05 16:54:24

“我们这代种草莓的人负责在前面搭梯子,把不懂的技术都搞懂吃透,下一代人就能全心全意去突破,全面超越国外的品种和技术。”葛文说,如果自己再年轻20岁,一定要把草莓种到国外去,让中国草莓品种被世界认可,让更多人惊叹中国草莓的品质与种植技术。这是他尚未完成的中国梦,希望后来者能接棒实现。

聊起自己在农业上的抱负与理想,葛文双眼闪烁着光芒,仿佛又回到了初入行那个20来岁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三十年间,他从一个连韭菜与小麦都分不清的农业小白,逐步成长为农业行家。在蔬菜种植领域,他拥有过万亩蔬菜基地,是广帮菜引种第一人、首届“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在草莓种植领域,他试种过近百种草莓品种,熟谙不同品种草莓种植技术,不仅促成国有品种“浙莓8号”高价转让,还自主育成了草莓新品种……他的皮肤因常年田间劳作变得黝黑粗糙,心却在逐梦途中愈加透亮清澈,他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热爱农业的接班人,将自己毕生所学无偿传授,让那个人可以踩在自己肩膀上去实现梦想。

从钢铁厂职工到专业种植户的转变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谈起农业技术滔滔不绝的农人,过去是一名钢铁厂技术人员。

彼时,还在宝钢埋头钻研有色金属焊接技术的葛文,或许从未曾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种地”二字紧密相连。一次偶然的外出机会,让葛文注意到当时建造在广州珠江钢铁厂旁的广州市农科院的试验基地正在试种专供高档餐馆的西蓝花、荷兰豆等“洋蔬菜”。由于品种特殊,且国内尚无规模种植,这些种植成本不足1元/斤的蔬菜,空运至上海五星级餐馆,可以卖到15元/斤的高价。葛文敏锐捕捉到这一“商机”,逐渐萌生了转行的想法。

2000年,葛文毅然辞职,在上海郊区租下20亩地,开启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冒险”。“刚开始什么也不懂,什么也没有,全靠师父一点一点地带我。”葛文说起宝山区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毛明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这个师父,真是父亲的父。”葛文在毛明华的指导下,从植物营养学到病虫害防治,晚上啃书本、上网学,白天下田地、向行家请教,硬是摸索出一套“菜篮子生意经”,把广帮菜种植技术一点点吃透,成为上海地区广帮菜引种第一人。短短数年,他逐步引进广东菜心、杭椒、荷兰芹、娃娃菜、紫薯、食用薄荷等蔬菜,摸索出与品种相匹配的配套种植技术。他曾是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以及和平饭店、凯悦、希尔顿等高档酒店的长期供应商。为了能够全年不间断供应球生菜,他还利用各地纬度差在全国种植,最高峰时拥有15000亩蔬菜基地,日供菜量高达15吨。他带领多地农户共同致富,成了首届“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还获得过“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在叶类菜育苗的过程中,他刻苦钻研栽培技术,琢磨出了当时只有美国维生公司掌握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大大提高育苗效率,造福无数种菜人。

当初弃工转农时,葛文曾遭遇父亲的极力反对。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泥土地里掘不出黄金,只有没日没夜的操劳和听天由命的无奈。但这些年,他偏偏凭借自己的这双手,在泥土地里“掘”出了车子、房子,实现了成家、立业、育子。但他已不再满足于种菜赚钱,土地于他而言,有了更广阔的意义。

返璞归真,用自然农法“炫技”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行业最好的。”当旁人以为他会止步于“广帮菜大王”时,葛文却清空了蔬菜棚,转身扎入草莓行业。

“种菜的初心可能是赚钱做生意,但草莓里有我的中国梦。”他直言,自己的野心是“让中国草莓史上可以出现自己的名字”。

过去,国内草莓种植技术粗放,农户多以种菜的经验和思维管理大棚,导致草莓的品质和产量不稳定。师父毛明华建议他钻研“绿色防控”技术,尝试用更安全、绿色的方法来管理草莓园,种出高品质草莓。葛文认真吸收。

葛文做绿色防控是实实在在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章可循。仅仅在防治虫害环节,葛文就有很多种方法配套使用:比如,使用捕食螨来杀害红蜘蛛、细螨等虫害,用性诱剂来扑杀飞虫,糖醋液诱杀夜蛾、地老虎,同时采取色板诱杀蚜虫与灭蓟马,但在蜜蜂授粉时,又需要做好防护,防止蜜蜂被色板误伤……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使用杀虫剂灭虫,一亩地加上人工费大概需要400元,只能防10天的虫害。但是,用天敌捕杀等方法,一亩地才花费100元,可以防3个月。“绿色防控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就是农家的本分,既安全,又省钱,会算账的一定会这么做。”葛文蹲下身,指尖捻开一团黑土。这个信奉“土地需要休养生息”的现代农人,每年都会在草莓季后种玉米消化氮肥,用玉米秆改良土壤结构,并在高温季以巴氏消毒法净化土地。“种地如作画,先得还土地以白纸。”他在遵循自然农法的同时,还喜欢用理工思维尝试新办法,“水杨酸可以制成面膜敷脸消炎,那也可以拿来滴灌草莓根消炎……”从以菌治菌到酸碱综合,他将跨学科知识玩出花样。

做中国草莓新品种推荐官

走进葛文的自然草莓园,仿佛进入了一个草莓品种“博物馆”。每个大棚种植的草莓品种都不一样,仅从外观颜色来区分,就涵盖了白色、粉色、橘色、红色等,让人目不暇接。“可以说,很少有生产基地会像我这样,同时种植那么多品种,管理难度和成本都会比较高,但我就喜欢去尝试别人不愿意尝试的事情,喜欢挑战。”在葛文看来,要种出最优质的草莓,一方面要有技术,另一方面得找到好的品种。

“我们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不能让人家用品种来打压我们,要有差异化的、领先的品种和技术。”当同行还在追捧日韩草莓品种时,他跑遍了浙江、北京、河南、沈阳、山东等各地的农科院、草莓研究所等,专门搜罗冷门品种来试种,通过田间比对、采摘市场检验,逐渐挑选出“京郊小白”“浙莓8号”“越心”“越秀”“黄桃”等国内专家自主选育特色品种,以差异化打开高端市场。“我们目前的种植技术、品种其实已经不比日本、韩国差了,很多都做得比其他国家的好。”

种草莓12年来,葛文早已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风向标。但凡是他试种过的品种,他说好,别人就会跟风去种。从刚开始四处找优质草莓,到现在各地农科院、研究所有新的草莓品种都会送上门让他试种育苗,他在草莓行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23年,葛文更是见证了中国草莓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他的推荐下,浙江省农科院“浙莓8号”品种以130万元的价格叠加三年后0.2元/斤的销售利润成功转让给鲜切果知名企业“百果园”,首开国内草莓品种商业化先河。而该品种的认证标准亲本,则委托葛文,在他的基地独家育苗。

此外,葛文还尝试自主选育了草莓新品种。当前,他正在培育的粉草莓新品种也已初见成果,预计再经过1~2年改良就能推向市场。

从农业技术“拓荒者”到“布道者”

“我始终坚持儒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你问我,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遇到我答不上,你能回答我的,我反过来拜你为师。”这是葛文一直以来秉持的学习原则。年近半百的他,依旧对新技术新知识充满了渴望。前不久,他还参观了国际花展,想看看花卉种植上有没有先进技术和装备可以借鉴到草莓管理中。

葛文还记得,自己刚开始转行投身农业时,对前路一片迷茫,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拓荒——跑遍上海旧书市场,淘各种专业书籍。“感兴趣的时候,一本书一两个小时就翻完了。”互联网兴起后,跨国企业官网、农业论坛成为他新的“云课堂”。他反复研读拜耳、先正达等公司公布的品种数据,从母本抗病性、父本耐储运等字段中破译杂交逻辑,“官网露个点,像我这种有心人立马就能摸清门道。”在实在找不到突破口时,他还会在各大农业论坛上发帖喊话,通过求助帖“炸出”农科专家远程指导,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社群网络,形成技术共同体。逮谁问谁的求学方式,让葛文集众家之所长,迅速成长为行业专家。

如今,这个昔日“拓荒者”已逐渐成为“布道者”。

他时常在夜晚空闲时,上网刷草莓技术直播间,在别人遇到技术难题时,无偿给予帮助。“我师父教我技术没收过一分钱。农业是口活命饭,不能做成生意经。”师承的链条到了葛文手里变成开放网络。葛文不仅在快手免费开课讲农业,为农民答疑解惑分享知识,还接收其他地区的技术人员到基地学习,为上海对口帮扶工作出力。此前,青海果洛州的3名藏族学员专程来到自然草莓园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她们中间最小的才17岁,葛文和妻子把她们当自己的女儿一样照顾,从饮食起居到技术教学,事无巨细。他说,“知识没有高原反应,希望可以点亮高原上的技术火种。”

对于现在年轻人的学院派教学,葛文坦言:“农业是综合学科,但现在的教育分科太细,植保和土肥不分家,要学会融会贯通。”他带学生时,要求大家忘记过去所学,从一张白纸开始从头学起,才能勇于尝试。先让大家从最基础的氮磷钾、氢氧碳开始了解,再带他们到各地农科院和种植基地,观摩实验,现场教学。如今,他指导过的草莓种植户已经遍布浙江、云南、安徽、新疆多地。但在葛文心里,能真正被他称作“徒弟”的却很少。“农业需要热爱,并不是每个人都熬得住。”他感慨,也有不少人因前三年收益低而纷纷转行,“一切都是缘分,我希望能够找到真正热爱的人,把技术一代一代往下传。”

文:施勰赟 李函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