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蚊虫增多,被蚊子咬后若出现高热、关节肿痛等症状,需警惕基孔肯雅热。让我们一起认清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做好科学防护!
0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原来名字里面就有答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该病毒最初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察觉并得以命名,在当地的方言里,“基孔肯雅”意思是“肢体扭曲”或者“躬身驼背”,这是用来描绘患者由于遭受剧烈的关节疼痛,而不得不蜷缩起身体的模样。这也体现了该疾病最为典型的症状表现,即关节疼痛导致身体蜷缩成团。
02
基孔肯雅热如何传播?
传染源:病患、无症状感染者、携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目动物。
传播路径:主要经由伊蚊(民间常称作花斑蚊)叮咬而传播。伊蚊叮咬感染了病毒的人或者动物之后,病毒会在其体内增殖2~10天。随后,携带病毒的伊蚊再去叮咬健康个体时,便会引发病毒的扩散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03
感染后有哪些典型症状?
这三点要警惕!
基孔肯雅热的症状表现较为显著,主要有三大典型特征:
• 突发高热:体温能飙升至39℃以上,可能会持续1 - 7天。部分病患会出现“双相热”,也就是退烧之后再次出现发热情况。
• 身现皮疹:大约80%的病患在发热后的2 - 5天,脸部、四肢乃至手掌、脚底会冒出红色斑疹或者丘疹,常常伴有瘙痒感。
• 关节剧痛:这是最为突出的病症表现,患者常常因为关节肿胀、疼痛而行动受到限制。尤其是手指、手腕、脚踝以及脚趾等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和肿胀现象,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月之久。
• 除此之外,还可能伴有头疼、疲乏、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眼结膜炎等症状。
高危群体,例如婴幼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有可能会引发重症情况。
04
和登革热分不清?
关键看这两点!
同样借助蚊子进行传播,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很容易让人混淆不清,但二者在核心特征上的差异十分显著:
登革热主要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以肌肉疼痛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出血情况(比如牙龈渗血、皮下出现瘀斑);而基孔肯雅热主要侵袭成纤维细胞,以极为剧烈的关节疼痛作为典型症状,出血情况较为少见。
专家特别作出提醒,倘若不能明确区分这两种疾病就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解热镇痛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会使登革热患者的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也会加剧基孔肯雅热患者的关节损伤程度。所以,当出现发热、周身疼痛、皮疹等症状时,千万不要自行随意用药。应当尽快前往就近的医院就医,依据诊断结果接受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05
预防是关键!
防蚊四招请收好
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疫苗,防蚊灭蚊是阻断传播的核心手段:
1
清除积水
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如花盆托盘、空瓶等),杜绝蚊子滋生环境;
2
定期灭蚊
家中可使用蚊香、灭蚊剂等,降低蚊虫密度;
3
避开高峰
日出和日落前几小时是蚊虫活跃期,尽量减少前往蚊虫密集区域;
4
加强防护
使用驱蚊药、中药香囊等,外出时穿长袖衣裤,减少叮咬风险。
别看蚊子小,“咬”出病来可不得了!夏日蚊虫多,牢记这些知识点,做好防蚊措施,才能安心度夏~
赶紧把这些实用信息转发给家人朋友吧!
资料 | 新华社
编辑 | 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