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
摄影:季俊辉
刀刃与腐木相触发出脆响,惊醒了沉睡的香菇孢子——这一延续八百年的剁花法技艺,传承着人类最早的菌类栽培智慧。八百年时光流转,这种与山林共生的智慧,其实早已超越了农业技术的范畴,升华为一种生活哲学:在顺应自然中寻找发展的平衡,在传承传统中孕育创新的可能。
8月2日,
当科技影城的灯光渐暗,
一场唤醒感官的科学视听之旅悄然开启。
主讲人卞菁
——一位以镜头为笔、
光影为墨的“自然翻译官”,
正用她精心创作的科普影片
《大山的精灵——香菇》,
将一种平凡真菌的生命史诗,
铺陈于众人眼前。
据《科学》杂志研究,视觉信息处理速度是纯文本的60000倍。当科学原理转化为视觉诗篇,最艰深的奥秘也将变得可触可感。
“科学可视化曾专属于实验室,帮助科学家从图形和数据中推导结论。而今天,它已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通用语言。”卞菁说道。在她看来,科学可视化绝非简单图解,而是科学与艺术的深度交融。谈及她的启蒙之作《美丽化学》——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湛蓝结晶、碳燃烧时火焰的鎏金纹路……这些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琰教授团队镜头下震撼世界的画面,此刻都成为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在精心调控的微距镜头与延时摄影下,不起眼的孢子在朽木怀抱中苏醒,菌丝在朽木深处蔓延生长,最终在某个被晨露浸润的黎明,菌伞奋力顶开腐殖层,如大地之伞般优雅撑开。影院级音效还原山野的水流声和森林的窸窣声,高清影像捕捉菌褶呼吸的律动……观众仿佛可以穿越到山林之中,亲眼目睹这一惊艳的成长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活力。
然而,每帧惊艳背后,都是与自然的艰苦谈判。“难以把控的温湿度、报废的摄影镜头,即使只是几秒的镜头,代价都是非常高的。”孢子的弹射、香菇的繁殖发育……为了呈现这些过程,卞菁与团队尝试了好多种显微镜,只为找到哪一种方式是最适合拍出来观众能够看到的效果。“这个探索的过程其实就像在做科研一样,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推翻,然后再不断的去验证。”卞菁的眼神中闪烁着执着与坚定。此刻,科学精神不再是实验室的专属品,而是人类面对未知时的本能姿态。
自然界没有暂停键,拍摄者的生命节律必须与真菌同步。短短32分钟的影片,却是团队历经近6年的艰辛拍摄,跋山涉水,深入大山,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完成的。一张“死里逃生”的合影勾起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在一次野外拍摄中,我们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泥石流,顺着河道爬下来,整个剧组的人都湿漉漉的。”或许,我们突然就能明白八百年前“吴三公们”为何冒死进山——因为自然只向搏命者展示它最壮美的谜底。
阳光下,当透明保鲜膜罩住树枝,植物的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形式释放——在手机镜头的记录下,叶缘蒸腾的水珠如银河版倾泻,呈现它独特的秩序与美感。卞菁用生动的案例表明,科学传播不必臣服于昂贵设备。
“不要觉得我们去拍这种科学的东西很难,小朋友也可以利用我们身边的设备去进行科学可视化的探索。”在卞菁看来,科学可视化创作的“王炸组合”就是“身边的设备+探索科学之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科学之美并不是难以捕捉的虚幻。
活动结束后,每个家庭都能收到一份DIY菌菇种植盒,“仅用六步,不久后你们就能收获自己种的香菇。”卞菁揭晓礼物玄机。而更神奇的是采收后的“升级玩法”:摘下新鲜香菇伞盖扣在黑卡纸上,盖上碗静置8-12小时后,就能收获一个“孢子印”作品。“我希望利用科学可视化的手段,成为小朋友们目之所及的延伸,它不光是我们的放大镜、显微镜,同时也是我们探索科学、探索自然的一把钥匙,希望在大家的心里都可以种下这颗科学的种子。”
“蘑菇长出来之后怎么分辨是有毒还是无毒?”“为什么菇农们都是半夜进行采摘?”“什么样的香菇是新鲜的?”在此起彼伏的提问声中,无数关于自然的好奇心已被悄然点亮,如同被风扬起的孢子,承载着对生命奥义的新认知,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大师课堂——到科学会堂·听科学讲座”主题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邀请科学家与学生面对面互动,更好地“孵化”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在助推“双减”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激励青少年树立起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供稿:上海市业余科技学院(上海科学会堂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