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他把“冷门菜”做成“香饽饽”,年产值超2000万!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8-05 11:01:10

在堡镇米行村的怡思田蔬菜专业合作社,800多亩韭菜田绿意盎然。这片繁茂景象,是徐俊锋十年如一日,深耕韭菜种植的结果。从最初几亩实验田到如今的规模化种植,徐俊锋把寻常蔬菜种成了大产业——每日稳定供应约6吨优质韭菜,旺季时可达10吨以上,年产值超2000万元,他也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颇有名气的“韭菜哥”。

跨界:跳出舒适区的勇敢转身

徐俊锋面容严肃、身姿挺拔,曾经四年的军旅生涯,赋予了他格外鲜明的硬朗气质。这位河南汉子,上世纪90年代末从部队复员后,进入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靠着不懈打拼跻身管理层。在旁人眼中,他已进入人生“舒适区”。然而,2013年,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辞职投身农业。

“总想着再搏一把。在我看来,农业领域前景广阔且稳定,我想试试看。”徐俊锋说,“崇明作为农业大区,空气清新、土壤肥沃,还有不少农业利好政策,是创业的理想之地。”于是,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崇明堡镇租下土地,创办怡思田蔬菜专业合作社。

创业之路并不顺利。合作社起初走“多品种蔬菜种植+食堂配送”的路子,却接连碰壁。“刚开始那两年,极端天气扎堆来,收成全毁,再加上食堂品种杂、量又大,常常供不上。”徐俊锋无奈地说,不仅没赚到钱,其他合伙人也纷纷退出了。

面对如此困境,徐俊锋却从未想过退缩。“当过兵的人,认死理,看准一件事便会坚持到底。”徐俊锋开始寻求新的出路。经过认真研究和不断摸索,徐俊锋决定将重心转向单一品类,只种韭菜一种作物。这一看似冷门的蔬菜,却成为他破局的关键。

攻坚:啃下韭菜种植的“硬骨头”

“单一种植更为可控,而且韭菜产量稳定,能全年供应市场。更关键的是,这个品类种的人少,市场冷门,反而蕴藏着巨大机会。”徐俊锋解释选择韭菜的原因。

一开始,他先种了几亩地试试水。期间,一场罕见的大寒潮让韭菜冻伤大半,他本以为要亏,没想到市场因供应骤减,韭菜价格涨了近三倍,最后反倒小赚一笔。这次“意外盈利”让他吃了定心丸,从此一门心思扑在韭菜种植上,并一步步扩大规模。

只是,从起步摸索到逐步扩种,这条种植路上的难题,远比想象得多。资金短缺便是首要关卡。为此,徐俊锋毅然卖掉市区几处房产,将所得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合作社的运营之中。此外,种植技术也是一大难关。“半路出家”的他对种韭菜一窍不通,遇到问题,他便一头扎进田间地头钻研,或从网络、书籍中寻找答案,又或四处奔波请教专家。“只能慢慢摸索。”徐俊锋说。

弯路自然没少走。“记得有一次,农药用得不对,导致韭菜大面积死亡,心疼得都睡不着觉。”徐俊锋回忆道,“但踩过的坑都是经验,趟过去就懂了门道。”

凭着一往无前的闯劲,他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啃下了韭菜种植这块硬骨头。如今,合作社的规模已扩至800余亩,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韭菜种植基地之一。曾经的“冷门选择”,成了他稳稳扎根田间的底气。

深耕:把安全和品质刻进种植基因

在种植过程中,徐俊锋始终将安全和品质放在首位。他摈弃化肥,施用有机肥,既为作物提供养分,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坚持人工割草代替除草剂;逐步选用无残留的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不仅如此,他还联合科研机构开展“零农残”实验,成功培育出了完全不打农药的韭菜,目前已供应给相关平台。“我做农业的初心很简单,就是要让大家吃上绿色、无公害的放心韭菜。”徐俊锋说。

安全是底线,品质是核心。在筑牢安全根基的基础上,徐俊锋更以独创的“养根”理念,让韭菜品质稳步提升。“比起一般农户追求短期高产的模式,我们特意降低了种植密度、减少了收割次数,就是要给韭菜留足生长的时间和空间。”他介绍,“夏秋季节,我们每23-30天收割一次;到了春冬季,间隔会延长到55天。”这种“慢养”让韭菜根系得以充分发育,叶片自然更健壮,抗草害、抗虫害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口感也愈发肥美醇厚。

在品种的选择和培育上,徐俊锋同样下足功夫。比如从河南农科院引进的优质宽叶韭菜,是他反复考察、对比后选定的品种;而近年来自主繁育的崇明本地品种——小叶香韭菜,则是他在本地原有韭菜品种基础上,经过多代筛选、优化培育出的特色品种。这一品种虽然亩产较低,但纤维丰富、辛辣味浓郁,深受市民喜爱。

凭借安全可靠的品质和出众口感,怡思田的韭菜吸引了盒马、美团(小象超市)等主流电商,以及永辉超市、三江购物、大润发等商超主动合作。“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而且在议价环节掌握着极大的主动权。”徐俊锋自豪地说,“我们产品的价格常年保持稳定,并在销售旺季有10%-30%的价格上调权,极大克服了通常蔬菜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

共富:从“一人致富”到“带民增收”

徐俊锋不仅将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带领众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他创新性地推行“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为周边20多户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服务,让农户们种得放心、卖得省心,更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一共种了十多亩韭菜,跟着徐老板干,不用愁销路,一年下来能有三万多的收入。”一位参与合作的农户笑着说。

展望未来,徐俊锋干劲十足。眼下,高标准设施菜田建设正酣,连片土地上,一座座智能大棚将陆续拔地而起。“将来,借助智能系统的精准管理和调控,韭菜品质将更加稳定,产业发展也将更加高效、可持续。”他还计划培育富硒韭菜,打造高端品牌。同时,积极推进“家门口”产业,带动村民利用闲置土地种植韭黄,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

从几亩试种田到800多亩规模化基地,从单打独斗到带动村民增收,徐俊锋用十多年时间证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冷门菜”也能成“香饽饽”。

记者:范立

编辑: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