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始创于1925年,由龚冰、徐忍寒以“开通民智,服务大众”为使命创办。从最初的民智公学,到抗战时期的艰难坚守,再到1956年正式定名,校址几经变迁,始终不变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原民智小学校舍
如今,这所百年名校已是静安区居民心中的“家门口好学校”,斩获上海市文明校园、平安示范单位等多项殊荣。
漫步校园,红砖墙的进德女中旧址静静矗立。乐思楼——这座1922年建成的法式古典主义建筑,横五段纵三段的对称设计彰显着历史的厚重。
从教会学校到新群中学,再到如今的威三校园,这座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上海市中心罕见的法式建筑瑰宝。
在“奋进·创新”的校风引领下,学校构建起独特的育人体系——
作为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试点校,打造“幼小初”衔接课程,紧扣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练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循证研究》,将真实情境、有效支持、迭代评价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中探、学中创、学中思”中成长。
以“3+3”模式不断完善德育体系(三条经典链+三维育人群),打造科技节、劳动节、艺术节等八大主题节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而最鲜活的注脚,是近年来火遍校园的“爸爸进课堂”——这里没有说教,只有职业故事与生活智慧的碰撞。
上世纪90年代,学校独创小学综合活动课《主题组合活动》,开展《小学生活动体系研究》,率先探索素质教育路径;2001年起,深耕“创新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近年来,从区级课题到市级课题,从《诊断性教学的实践探索》著作出版到“精准诊断学习问题”案例获静安区教育成果奖,威三用科研为教育注入新活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学校打造“四美”教师团队(初心之美、敬业之美、修身之美、团结之美),实施“双师带教”机制,培养出大批优秀教师。通过月度教学流程管理、三级例会制度,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突破。
站在新的起点,威三人正以“四有四乐”育人目标(有美好梦想、有扎实基础、有健康体魄、有个性特长;乐合作、乐学习、乐活动、乐创新)为指引,建设“学生向往、教师自豪、社会认可”的现代化学校。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孩子们开启智慧人生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