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上学不难受了。”10岁的小Z(化名)背着书包,步伐轻快地走进静安区某小学的校门。谁能想到,半年前,这个四年级学生还因频繁呕吐、拒绝上学而深陷身心困境。近日,记者在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MDT门诊见证了这场由“家—校—医”三方协同干预创造的蜕变。
“孩子总说头颈疼,一紧张就狂喝水,喝完就吐,不愿意进教室,不想上学。”家长声音哽咽。临床心理科主任胡海萍仔细翻看资料后,发现孩子的症结错综复杂:离异家庭压力、母亲重度抑郁、隔代教养矛盾,加上家族精神疾病史,这些压力最终转化为了小Z的躯体症状。
“这不是简单的厌学。”胡海萍向记者解释,“当家庭系统失衡,孩子的症状往往是无声的呼救。”在MDT门诊中,胡海萍带领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上海师范大学心理专家乌阿茹娜教授同步设计“学习动力方案”,用游戏化任务替代机械作业;学校提供“渐进式返校”支持,与家长积极沟通和配合。
“母亲的情绪管理是破局点。”胡海萍强调。治疗中专家发现,小Z每次呕吐都会引发母亲崩溃,而母亲的焦虑又反噬孩子,形成恶性循环。医疗团队同步干预母亲的情绪管理,“过去我总觉得是自己没做好,现在学会先给自己‘松绑’。”母亲表示,如今能冷静应对孩子的情况反复,而这份稳定也传递给了小Z。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Z有了显著变化,从沉默回避转向主动表达,能清晰描述“喝水只是想压住心里慌慌的感觉”。如今,小Z能够主动整理书包,不再猛灌水逃避上学。他轻松坦言:“现在上学不呕吐难受了。”
记者了解到,静安区儿少心理健康促进联盟的“片区协同管理机制”在此发挥关键作用。由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牵头,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及辖区内共11家单位组成的首家区级儿少心理健康促进联盟,“一个医生对接一个学校”,打通了转介的绿色通道。小Z的家长正是通过求助学校,由学校心理老师联系区精神卫生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并加入了MDT门诊的治疗同盟,将医疗建议转化为校园支持。
“孩子的康复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据悉,该案例已纳入静安区“家—校—医”协同干预范本。胡海萍介绍,过去医疗单打独斗,孩子回到原有环境又被打回原形,“家—校—医”协同解决了以往“医—教—心”无法形成合力的困难,避免“只开药不跟踪”或“只谈教育不问病理”。“现在医生开处方,学校调节奏,家庭改互动,才能真正破局,让更多‘小Z们’重见成长曙光。”
记者:郁婷苈
图片:郁婷苈
编辑:徐悦琳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