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闪闪新农人丨卢俊杰:葡萄架下编织梦想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04 17:21:15

在上海金山,施泉葡萄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提起它,人们总会想起“葡萄大王”卢玉金精湛的种植技术,以及那香甜可口的葡萄。而如今,施泉葡萄园又有了新的故事:智能大棚拔地而起,本土培育的葡萄新品种崭露头角,跨区新建的园子也在宝山落地生根…… 这一系列新变化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卢俊杰。这位曾在都市里打拼的白领,毅然回到了从小长大的葡萄园,一步步成长为年轻的 “葡萄达人”,用智慧和汗水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都市到田园的生物钟革命

清晨六点,金山区吕巷镇的施泉葡萄园还笼罩在薄雾中,卢俊杰的闹钟准时响起。这个曾在写字楼里穿梭的90后青年,如今已习惯了田垄间的晨光。他低头钻进葡萄大棚时,露水还凝在叶片上,折射出与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光谱。

虽然在葡萄园里长大,但在 2019年以前,卢俊杰的生活轨迹与“农业”的关联度,仅停留在假期回园子里打打下手。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曾在杭州的广告公司打拼,日本的研修经历更让他见识了现代产业的精密节奏。

父亲卢玉金的劝说并非心血来潮——这位“葡萄大王”深知,传统农业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当卢俊杰站在葡萄园里,看着父亲二十余年培育的葡萄藤在风中轻晃,突然意识到,这里或许藏着另一种人生的可能,等待他去挖掘和实现。 

转变从最基础的作息开始。上班族时期的卢俊杰每天八点半起床,如今却要在七点前抵达果园。最初的挣扎如同调整齿轮的咬合,闹铃设置了三重。三个月后,他无需闹钟就能在六点自然醒来,原来他的生物钟已与葡萄的生长周期悄然同步——就像精密仪器完成了一次校准。

抹芽工作是卢俊杰的“农业启蒙课”。二月的葡萄园里,葡萄藤萌发出两三个新芽,如同等待梳理的脉络。卢俊杰跟着工人弯腰观察,指尖在藤蔓间游走,感受“中庸”的微妙平衡——芽太旺会消耗养分,太弱则影响坐果,这种凭经验判断的“分寸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大棚里的智能革新

基础工作逐渐上手后,2020年的春天,卢俊杰在葡萄园里开启了“智慧农业”的探索。施泉葡萄合作社30000多平方米改良大棚里,传感器如同神经网络般分布,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数据。当系统监测到棚内温度达到一定界限时,大棚自动开启或关闭,以此减少人工控制大棚开关的工作量。仅此一项,就可在春季葡萄管理中节约25%的人力。这项被称为“双模覆盖8440型”的栽培模式改革,让传统的葡萄园里终于迎来智能革新。 

卢俊杰的变化和付出,父亲卢玉金都看在眼里。“新农人这个身份他适应得不错。”谈起儿子,老卢的言语里满是认可和骄傲。而小卢也不辜负父亲的期待,在浙江农林大学继续进修,专攻育种,他的研究课题聚焦于“葡萄分子育种”,试图从基因层面破解“好吃”与“好种”的平衡难题。

在这位新农人的心里,品种是核心竞争力。去年夏天,施泉葡萄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共同研发的葡萄新品种——“申歆”正式上市,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为了研发出更优质的品种,我们起初做了一些杂交品种,从中选出好的组合,不断优化栽培技术,进化新品种。”培育“申歆”的日常工作十分琐碎,卢俊杰每天都要观察葡萄的状态,病虫害的发病记录,什么时候修剪都一一记录下来,“其实葡萄种植并没特别麻烦,但时间上要把控好。”

卢俊杰介绍,作为一款精心培育的早熟品种,“申歆”不仅继承了传统葡萄的甘甜多汁,更融入了一抹淡淡的玫瑰芬芳。相较于备受喜爱的“巨玫瑰”品种,“申歆”葡萄展现了更为全面的优势。它不仅在丰产性上有显著提升,更以早熟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在品质上,“申歆”更是胜出一筹,味道更加浓郁醇厚,坐果率稳定可靠。

去年夏天,在施泉葡萄园的包装车间,常常能看见卢俊杰的妻子黄蕾对着手机镜头展示刚采摘的葡萄。这位曾经的都市白领,如今已能熟练运用镜头语言,将葡萄园的日常变成生动的“带货素材”。 线上销售渠道的搭建,是卢俊杰“农业+互联网”战略的核心板块。他为施泉葡萄开设了微店和淘宝店铺,并与各生鲜平台合作,拓宽施泉葡萄的批发渠道。跨品类的供应链协同,则展现了他的全局视野。当葡萄销售进入淡季,卢俊杰与周边种植户组建的“农二代联盟”开始发力:冬季的草莓、橘子,夏季的小皇冠西瓜,通过统一的物流体系发往全国。

在转型战略中播种新可能

宝山区罗泾镇的新苗村葡萄园,对施泉葡萄品牌发展很重要,对卢俊杰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因为他终于获得了一片尽情施展身手的天地,全面负责品种布局、栽培技术、品牌建设。

卢俊杰说,这里是自己“二次创业”的战场,他浑身充满了干劲。新基地前期建设时,卢俊杰一周要跑两三次现场,和村里协调,看工程进度,施工过程中因为小苗已经种下,还要安排工人去施肥浇水。

这片离市区仅30公里的土地,被卢俊杰视作“农文旅融合”的试验田。当推土机平整土地时,他站在规划图前勾勒出未来图景:采摘大棚、酿酒工坊、科普教室的布局,如同构建一个沉浸式农业体验空间。 “这里要做葡萄的‘场景化消费’。”他指着规划中的亲子体验区解释,“让城市孩子亲手采摘葡萄,参与酿酒过程,最后带着贴有自己名字标签的酒瓶回家。”这种将农业生产转化为消费场景的思路,源自对现代消费需求的洞察。

眼下,宝山葡萄园迎来第一年的挂果,卢俊杰不敢懈怠,几乎天天金山、宝山往返跑。遇到种植技术上的难题,便第一时间向父亲请教。不过,父子俩偶尔也会出现意见分歧,新老思维的火花里,碰撞出施泉葡萄品牌发展的新探索。

 “申华”品种的买断决策,是父子思维碰撞的经典案例。卢玉金最初对高额的品种转让费心存疑虑,而卢俊杰则看中了该品种的市场潜力。原来,“申华”是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精心培育的本土品种,经过数年试种,其在基地众多葡萄品种中独树一帜,凭借其大粒、无核、易种、高产、肉质厚实、散发酒香以及浓郁风味等众多优点,不仅在颗粒大小上超越了“夏黑”,更在种植便捷度和产量上胜过了“醉金香”。此外,其耐运输、不易掉粒的特性也大大减少了损耗,每斤高达40元的售价依然吸引了大批抢购者。

这几年,“申华”已经开始了广泛地推广种植,有望在未来逐渐取代某些“洋品种”。如果能牢牢抓住这个品种,将对葡萄园乃至金山区的葡萄产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最终,老卢听取了小卢的建议,在去年完成了品种权转让。“申华”葡萄将依托金山区葡萄产业化联合体进行规模化、品质化种植,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品尝到这款不输“洋品种”,好看、好吃又好种的本土葡萄。

上阵父子兵,一个负责种植技术,一个为品牌注入发展新动力,父子俩的代际差异,在葡萄园里逐渐转化为“经验库”与“新思路”的协同合作。

回到葡萄园六年,卢俊杰的皮肤已经晒得黝黑。父亲的诸多荣誉于他来说并不是压力,而是前进的动力。这位新农人的葡萄梦,始终带着务实的创新精神。他清楚,从“申歆”到下一个新品种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10年,需要耐得住寂寞。但他坚信,当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大棚里的智能系统、云端的销售网络形成闭环时,葡萄产业终将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从宝山葡萄园回金山的路上,卢俊杰想起父亲说过的话:“葡萄藤要深扎泥土,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此刻他终于明白,所谓新农人,正是要做连接泥土与时代的桥梁——让传统农业在科技与市场的滋养中,长出新的枝丫,结出更富生命力的果实。

文:曹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