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葡萄架下灵芝生,“立体农业”模式效益倍增产业链延伸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04 17:20:57

葡萄架下长灵芝,土地效益进一步提升;经过科技加工后的灵芝褪去苦涩,变身各类健康饮品,服务消费者高品质需求……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集成示范,探索“食用菌+设施园艺”的立体生产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与特色林果产业融合发展,近日,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试验站召开灵芝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展示“灵芝+葡萄”高效生态立体种植新模式,介绍基于灵芝加工专用种源和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开发的系列灵芝功能性产品。

向立体空间要效益 破解土地难题 

以往,因食用菌生产对设施条件及土地规模有一定要求,设施投入高、土地紧缺成为行业痛点。而传统葡萄种植,虽经济效益可观,但架下空间往往闲置。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稀缺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上海市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劲松的带领下,上海农业科技人员从空间维度找到了突破口。在现场可以看到,在挂满果实的葡萄藤蔓之下,一株株形态饱满、色泽温润的灵芝正整齐绽放。

“灵芝喜阴,葡萄架上茂密的叶片刚好成为灵芝天然的‘遮阳棚’。”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设施化栽培新品种创制和应用专业组科研人员唐传红介绍,灵芝好氧、喜湿、喜阴,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可完全由富含木质纤维素的农林废弃物、副产物以及木段等袋料提供。同时葡萄架下具有遮阴、通气性好及土壤含水量较高、空气湿度较大等特点,“灵芝+葡萄”的栽培模式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灵芝栽培成本,还能通过销售灵芝原料、开展科普研学等实现增收。

这一模式不仅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其生态效益同样亮眼:菌渣等废弃物经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有效促进农业物质的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可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葡萄的生长。

从品种到管理 技术集成是关键

模式虽好,但要让“灵芝与葡萄完美结合”,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从品种筛选、栽培基质配制、环境调控,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每一步都蕴含了技术集成的结晶。

品种方面,团队选择了耐高光强、易管理的品种“沪农灵芝1号”“沪农灵芝4号”。栽培时间上,华南地区与长江流域地区略有差异,前者在4月底开始下地栽培,6月中下旬采收,后者5月中下旬开始下地栽培,7月中下旬采收。

“我们之前也尝试过葡萄架下种灵芝,灵芝虽可以正常长出,但虫害比较严重,还会出现杂菌。为什么这里的灵芝长得很好?”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周德尧在现场仔细观察最终发现差别,原来,为了防止虫害发生,唐传红全程采用袋栽的方式种灵芝,灵芝在菌包内生长并不会直接与土壤接触,待灵芝采收完成后,再将菌包去袋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看来栽培管理的方式也很重要,现场会真的学到了东西。”

科技赋能 助力“延链”“强链”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灵芝被正式认定为药食同源的物质。这为灵芝种质资源创新及其产品研发相关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契机与重要保障,也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活动现场,除了立体种植模式和新品种,一系列以灵芝专用品种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如灵芝咖啡、灵芝石斛饮品、灵芝口服液、灵芝红枣茶等也受到参会人员关注成为焦点。这些产品口感较普通灵芝切片茶更佳,成功褪去了传统灵芝制品的苦涩感。

其背后的科技支撑是什么?食用菌所副所长刘艳芳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为了更好地助力灵芝产业发展,体系科研人员针对灵芝主要营养成分及多糖、三萜、核苷等功能成分开展系统评价和功能开发利用后,结合高效制备灵芝提取物的技术工艺,通过对不含苦味的多糖成分单独提取、富集获得了适口性好的多糖提取物,并通过与其他食品搭配,生产出一系列富含营养的灵芝衍生产品。“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灵芝的苦味主要为三萜,其中的多糖成分并没有明显苦味。”基于“多糖提取物”研发的无苦味“灵芝口服液”目前已成功转让至安徽康希药业有限公司,而此前因味苦被“抛弃”的,能改善睡眠的三萜成分与咖啡组成“苦味CP”,让消费者既能在工作时提神,也能在夜晚有良好的睡眠。

“今天在现场,我们主要向大家展示各项食用菌技术的可行性,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未来的商业模式。要让灵芝种得出,也要灵芝产品销得好。”张劲松表示,食用菌产业体系需要解决全产业链相关的各类问题,既要做前段的研究、研发和模式的探索,也要关注后段的销售市场,要努力做好“补链”“延链”“强链”,让种植户没有后顾之忧。

这场观摩会,不仅展示了灵芝与葡萄“共舞”的丰收场景,更揭示了科技驱动下农业无限可能的未来——葡萄架下的灵芝,正成为上海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融合、提升综合效益的生动实践,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文:施勰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