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静安“高颜值”花街的背后,离不开他三十余载匠心雕琢丨奋勇争先实干家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8-04 15:35:39

静安区南京西路的街头,常年是花团锦簇:一排排花箱中秀丽花卉搭配着绿叶,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花街旁,常有一个身影俯身花箱之间,指尖轻触土壤感知湿度,目光端详叶片长势——这是上海静安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养护管理部经理朱道义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必修课”。

从初到上海的务工青年,到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朱道义用一把沾满泥土和植物汁液的枝剪,将静安雕琢成“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生态样板,书写奋斗者与城市共成长的华章。他是一位在街头与花草为伴的“护花使者”,他的双手或许沾满泥土,却让每一朵在街角绽放的花,都成了写给城市的温柔情书。

匠心破局:从“螺蛳壳”里绽放的“海派花街”

静安区“三横三纵”的花街(三纵:常德路、华山路、万航渡路,三横:延安中路、南京西路、北京西路)是沪上著名的道路景观,年均客流量超百万。然而在30年前,静安区人均绿地面积仅0.17平方米,位列全市倒数,就是在这样的“螺蛳壳”里,朱道义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做道场”的征程。

2008年,朱道义与团队第一次“试水”花卉种上街头,是在南京西路。彼时的上海,公共道路多以行道树装点,郁郁葱葱、整齐划一,但少了点色彩。朱道义与团队拆掉南京西路上隔离人行道与车行道的铁护栏,换上了花箱,里面种上好看的杜鹃、红掌,这就是上海最早的一条街面景观花街,开创了“道路即画廊”的先河。

但这仅仅是起点。朱道义深知,要让娇嫩的“温室花卉”真正扎根街头,需要精研的技艺。他潜心钻研传统插花技法,遍访名师、研习古籍,甚至自费赴广州苗圃选种试种,只为打磨完美的花材搭配与造型设计;他走遍静安一条条道路,结合建筑风貌与气候特点,精心设计“一街三景、移步换景”的动态景观;为了保障花卉成活率并兼顾美感与生态,他创新提出“三段式种植法”,每500米变换植物组合。面对春节期间低温花卉品种少的难题,他巧妙推广北美冬青等观果植物,将南京西路静安寺区域打造成“流动的四季画卷”。

智治赋能:“绣花功夫”融合“智慧大脑”

面对超大城市治理的复杂性,朱道义深知“守正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他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日常,建立了从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操作规范。更关键的是,他积极推动“智慧绿化”建设。

他和团队为8000余只花箱赋予了数字编码,建立数据档案,实时监控状态,精准调度养护作业。这套系统极大提升了城市绿化的可视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了“警报发出30分钟内抵达现场、1小时内完成应急处置”的高效目标,确保了团队负责养护的1.1万株行道树、13公里花街花箱、五个街道共计10余万平方米绿化的繁茂。同时,在静安城发集团牵头下,公司对接12345、网格化平台工单系统,以数字赋能提升作业精准度和效率。

这套智慧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2024年的一个台风夜,一接到行道树倒伏的电话,朱道义立即披上雨衣冲进狂风暴雨里,与突击队的同事们一起将倒伏在积水中的树木用麻绳捆扎扶正。凌晨三点他回到办公室,雨水浸透了工装,他顾不上更换,而是先打开电脑更新树木抢险汇报数据表。当朝阳升起,街道上的树木已重新挺立,静安街头依旧枝繁叶茂。

这支被评价为“技术硬、作风实、敢担当”的团队,在进博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中始终冲锋在前,交出了“零失误”的答卷。

根系民生:枝叶关情处,服务暖人心

“绿化不仅是城市的面子,更是百姓的日子。”这是朱道义镌刻于心的信念。作为党员和市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他行动的写照。他组建社区绿化服务队,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居民提供养护咨询、绿植救治。他的足迹深入社区、老年大学,开设讲座惠及群众超万人次。他积极推动“城市微更新”“口袋公园”落地,倡导“人民绿化人民建”,组织市民参与设计投票和绿植认养。得知老旧小区绿化荒废,他立刻协调资源,带领团队义务改造,栽种月季、茶花,将“杂草丛”变身“小花园”。居民紧握他的手:“朱老师种下的是希望!”在静安多个街道的社区治理和微更新中,都浸润着园林人的汗水。

静安区孙克仁福利院因绿化遮挡采光的问题求助朱道义时,他通过公司党支部“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与福利院联建,发挥园林专业优势,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连续多年为福利院修剪整理庭院绿化;他所在的党支部还积极与曹家渡街道为老办党建联建,将庭院绿化修剪等志愿服务做成了“一类好事”,温暖着社区老人。

薪火相传:照亮匠心前路

“独行快,众行远。”朱道义深知技艺传承的分量。在他领衔的工匠创新工作室里,“高师带徒”模式已为行业培养输送近百名骨干。他带教徒弟,从不空谈理论,而是攥着他们的手感受剪枝角度:“手腕下沉三度,切口才能平滑愈合。”为了让年轻人理解植物配植,他带着他们用脚步丈量静安街头,分析不同路段的日照与植物特性。

这支团队在精益求精的带教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王牌团队”,徒弟们先后斩获国家级插花竞赛金奖12项,多名青年获评“上海市技术能手”,团队被授予“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朱道义还走进高校讲堂,向青年学子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他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匠人不仅要自己发光,更要照亮后来者的路。”

新征程:以实干为笔,续写绿色情诗

“城市之美需要代代接力,我愿做一辈子‘护花人’。”这是朱道义朴素的誓言。站在静安绿化事业从“求生存”迈向“谋卓越”的新起点,他承诺:“标准绝不降低、创新绝不止步、初心绝不褪色。”

同事们心中,他早已是这座城市最坚韧的根系,深扎大地,静候花开。他是一位严师,会为新的病虫害皱眉整日;他亦是一位普通人,会因徒弟夺冠而偷偷抹泪。晨曦中,他沾满泥土的身影在花箱间忙碌,露水打湿裤脚,却掩不住眼中为城市织绿的光芒。他用匠心守护着城市的绿意,以实干诠释着奉献的真谛,让每一朵精心呵护下绽放的花,都成为他写给这座城市的、无声却最温柔的情书。 这位可敬的“护花使者”,正继续带领他的团队,以花为笔,以绿为墨,为静安、为上海描绘更新更美的生态画卷,浇灌更盛的“幸福之花”。

(部分图片来源:静安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