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炎热、降雨频繁 已进入蚊媒传染病流行季节 基孔肯雅热病例增多!
科学防蚊,刻不容缓!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驱蚊产品 驱蚊手环、植物精油、各种喷雾… 到底哪些安全有效? 哪些是“智商税”?
对此
华山医院感染科官方账号近日发文
进行了专业剖析
驱蚊界“金标准”成分:避蚊胺(DEET)
已有70多年的使用历史,是目前公认最有效、作用时间最长的驱蚊成分;不仅能对付蚊子,对付蜱虫、跳蚤等也同样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DEET这类驱避剂(Repellent)的工作原理是挥发并在身体周围形成保护性气味层,从而干扰蚊子嗅觉系统,并非直接杀死蚊子。
驱蚊界“后起之秀”成分:派卡瑞丁(Picaridin)
其他有效成分:IR3535(驱蚊酯)
被证实具有驱蚊效果,但在作用的广度和持久性上,现有的研究数据还不如避蚊胺和派卡瑞丁充分。
市面上那些
听起来很“高科技”的防蚊产品
效果到底如何?
植物精油(香茅醛、肉桂油等)
很多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精油类驱蚊产品,其保护效果和持续时间均远不如避蚊胺或派卡瑞丁。香茅醛虽具有一定驱蚊效果,但作用时间很短,需频繁涂抹。
空间驱蚊器(甲氧苄菊酯)
通过风扇扩散驱蚊蒸汽的小设备。有研究显示,它可有效减少一定范围内的蚊子数量和叮咬。但在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仍不应依赖这类产品作为唯一防护。
驱蚊手环/腕带
不管是浸泡了何种驱蚊剂,国内外多项研究均已证实:无论植物精油型或是电子型的驱蚊手环或腕带,对自然状态下的蚊子基本无驱避或杀灭作用。
日常外出中如果想靠这种手环防蚊,可能需要“全身都戴”,不现实。
电子驱蚊器(超声波/次声波)
宣称能发出蚊子讨厌的声音,但一篇涵盖10项现场研究的系统评价得出结论是:未对蚊子产生明显行为干扰,无任何证据表明这类设备能驱蚊。
口服维生素B1或大蒜
无任何科学对照研究证实,通过吃维生素或有特殊气味的食物能防止蚊虫叮咬。
驱蚊剂浓度越高越好吗?
驱蚊剂的浓度,决定的不是驱蚊效果“强度”,而是“时长”。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保护时间越长。但当浓度达到平台期后,再增加浓度,保护时间也不会显著延长。
浓度为10%—35%的产品,适用于大多数日常场景。10%的避蚊胺约能提供2小时保护,而24%的浓度则可以保护大约5小时。
需要根据户外停留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浓度。若只是在小区楼下溜达半小时,低浓度的产品就足够了。但如果要去公园或野外待上大半天,则需选择可提供持续保护的高浓度产品。
如何正确使用驱蚊剂?
涂抹原则:先将驱蚊剂喷在手掌上,再均匀涂抹到脸、脖子、手臂、腿部等所有未被衣物遮盖的皮肤上,不要在衣物覆盖下的皮肤上使用。
适量即可:在皮肤上薄薄涂一层就够了,并非越多越好。
避开特殊部位:切勿涂抹在伤口、发炎或过敏的皮肤上。涂抹脸部时,可以先喷在手上,再小心涂抹,避开眼和口。
注意衣物材质:当穿薄衣物时,蚊子可能穿透叮咬(例如棉质T恤),喷在衣物上能提供额外保护,但需注意的是——含有DEET(避蚊胺)的驱蚊剂或会损坏某些合成纤维(如人造丝、氨纶/弹性纤维)材质衣物,应避免直接喷在这些衣物上。
先防晒,后驱蚊:如需要同时使用防晒霜和驱蚊剂,应先涂防晒霜,待吸收后再涂驱蚊剂。不推荐儿童使用防晒驱蚊二合一的产品。
儿童涂抹:大人应先将驱蚊剂喷在自己手上,再轻轻涂抹到孩子的皮肤上。勿让孩子自己涂,以防将驱蚊剂弄到眼睛或嘴里。
及时清洗:回到室内无需防护时,用肥皂和水将涂抹过驱蚊剂的皮肤清洗干净。
对蚊子直接喷洒避蚊剂不是有效或推荐的灭蚊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驱赶蚊子,而不是杀死它们。
重要提醒:无论是在医院、药店还是网购,购买驱蚊产品时,别只看品牌和宣传语,要看“成分表”中是否含有效成分,同时应具备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且包装上应标示相关信息。这是选对产品的第一步。
火速转发给身边人
一起get实用知识,
轻松避开“智商税”~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