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沪派江南】文摘|沪派乡村特色民居类型及其保护研究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8-04 12:19:02

由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轮值主编的《上海土地》杂志2025年第二期(总第194期),主题为:沪派江南特色风貌营造。本期,将发布该期主题文章。

沪派乡村特色民居类型

及其保护研究

杨   崛       刘   欢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乡村地区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蕴含着独特的“沪派江南”风格。2023 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全市范围内的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工作,旨在全面梳理上海乡村的传统建筑风貌和文化特征。

调研覆盖全市9个涉农区的1556个行政村,通过深入调查村域空间、聚落肌理、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挖掘具有沪派特色的传统民居、老街、古桥、古树等遗存。调研发现,上海传统乡居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呈现出“统一多元”的风貌形态,不仅有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还深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

1  沪派乡村聚落类型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正因为上海市域从东太湖的湖荡圩田景观,跨过冈身,逐渐过渡到江海交汇的海塘河网景观,在长期的人地互动过程中,造就千姿百态的聚落形态。从邻近太湖湖荡的自由集聚,到冈身两侧的平直延展,再到海塘和沙岛的零星分布,自西向东,乡村聚落的肌理特点由岛状过渡到团状、条状,直至散点状。从聚落形态上分类,上海传统村庄聚落可以归纳为岛状聚落、团状聚落、条状聚落、散点聚落、大河聚落五种类型。

1.1  岛状聚落

主要位于上海市域西侧的青浦区,围绕淀山湖、元荡等形成湖群地貌,湖荡中局部隆起形似龟背的“岛状”高地,成为古代人们聚居的起点,在精耕细作的圩田农业发展过程中,聚落自然而然地邻近湖荡边聚集,形成众多岛状聚落。

图1  岛状聚落:青浦区金泽镇山深村

1.2 团状聚落

上海临湖面海,自西向东随着湖群的减退,水流逐渐趋缓,外围塘浦构成大的水系,河汊泖港在其中构成曲折有致的水网,形成农耕时代典型的圩区景观。围绕塘浦转折、放大、末端而聚集的团状聚落应运而生,大小村落有的被水塘环绕,有的跨水而建,周边簇拥着稻田和菜田果园。这类聚落在市域范围内广泛分布,主要位于两大地域。一是青浦、松江一带,湖荡与冈身之间的低乡湖沼平原;二是嘉定、宝山一带,冈身与海塘之间的高乡泾浜平原。

图2 团状聚落:青浦区金泽镇田山庄村

1.3  条状聚落

上海市域范围内分布最广的聚落类型,沿着棋盘水网一字展开,规模大小不一,延展收放自如。此类聚落所依托的河网结构较为平直,人工治理干预的痕迹较为明显,生动反映了上海先民在滨海水系治理过程中,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的创造性。例如浦东的灶港盐田,多为历史上依托海滨盐业发展。浦东煮海熬波始于唐末五代,宋元时产盐达到顶峰,明代中后期,盐业衰落农业发展。历史上人工开挖沟槽引入海水,以“灶港”为生产单位,形成大量东西向以灶港命名的河流。

在“一”字形条形布局的基础上,聚落可以根据水系走向,衍生出“口”“丰”“一“T”等聚落形态,道路或位于建筑和水之间,或位于建筑背面,或与水走向平行,居民大多依水建造码头、台阶、洗衣点等,呈现“水陆双行,前厅后居”的空间特点。

图3 条状聚落:浦东新区书院镇一字型布局

1.4  散点聚落

上海岸线成陆较晚,沙岛和海塘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段成潮反复,陆域环境不稳定且土地不适合耕种,村庄聚落规模受限,部分聚落呈点星布局的形态在田间散布。位于崇明、浦东东侧、奉贤等区的乡村,多有此种情况出现,在高乡宝山,其东侧靠近长江口的区域水流滞缓,直至稀疏消失,不利于灌溉农耕,也出现较多沿着干支小圩散点分布、格局特点不甚清晰的乡村聚落。

图4 散点聚落:浦东新区航头镇鹤东村

1.5  大河聚落

上海地区通江达海,历史上就是区域贸易运输、南北航运中转的重要枢纽。历史时期依托大河交通优势,往往在河流交叉口形成贸易繁荣、功能复合、规模较大的聚落。例如 746 年在今青浦境内设青龙镇,水运通达,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

从聚落景观特点来看,大河聚落围绕区域河道展开,聚落与区域河道的关系异常紧密空间丰富、尺度开阔,形成有别于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景观的壮丽水景和桥梁景观。

图5 大河聚落:嘉定区安亭镇东街村

2  沪派乡村民居类型

2.1 落厍屋

落厍屋是湖沼荡田区域,最为有特色的一种住宅形式。松江、青浦、金山、奉贤以及浙江北部地区的旧式农民住宅,因为沿海地区夏季多暴雨台风,乡民以草结庐,屋顶参照庑殿顶做成流线型减小阻力以抗强风,并有利于屋顶雨水顺势流下,称之谓“落舍”,古代汉语中厍同舍,“落厍屋”“落舍屋”或“落舍房”的名字由此而来。

落厍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庑殿顶式的大屋顶,正脊弯曲,两端起翘,如大鹏展翅。落厍屋的屋顶被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分隔成坡度较缓的四个坡面,使得屋面排水更流畅。落厍屋屋面硕大,内部空间宽敞,提供了冬暖夏凉居住环境。落厍屋屋顶微微凹形曲面让整个建筑的线条也变得更为优美、柔和,还可以减小风的阻力,也让雨水在檐口流动更快更远,减少了风吹后的雨水倒流,从而保护了檐下的椽子和檐柱及外墙。落厍屋屋顶凹形曲面也使得屋面获得了一个张力,其意义相当于现代钢

筋混凝土中的预应力,让整个屋架的刚度变得更好,加上檐口高度很低,增强了建筑的抗风能力。本地区乡村许多百年老宅能经历无数次台风和暴雨的洗礼,就证明了落厍屋大屋顶的优点。

图6 青浦区河祝村落厍屋

2.2 绞圈房

“绞圈房”是上海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指的是较为宽大的四合院,其正屋、厢房、门等建筑物首尾相连形成回字形,“绞”即当地对该种屋面结构做法的称呼,“绞圈”即将屋面形成一个圈。上海地区现存绞圈房最多的区域为浦东,在冈身以西的宝山,嘉定,青浦等岗身以西低乡地区也有部分留存,在闵行和奉贤也有少量遗存,甚至海宁路有一幢延续几百年的钱宅,由于特殊原因,保留了下来。

图7 绞圈房:张江镇中心村艾氏民宅 

传统意义上的绞圈房子屋顶呈45度“绞圈”的矩形合院,结构简单、装饰简朴。通常为五开间、四厢房。头埭中间为“墙门间”,次间、落叶间(梢间)住人,二埭正中为正厅,次间、落叶间皆为生活用房;两埭之间为庭心,两侧东西厢房各有两间。正房屋顶主要采取类似于歇山顶的戗脊做法,这是与江南民居的屋顶最显著的差异。有些山墙有观音兜装饰。还有大量歇山式的屋架的一正两厢的三合院,一正一厢的“L”状院落。

2.3 宅沟院宅

基于抵御水患、倭寇侵扰的原因,开挖河沟高筑土坝,为民居组团提供类似护城河的防护也非常需要。因此,许多崇明地区的院落大宅以四周环绕的宅沟为边界,构成“沟-堤-宅一田-塘”的沙洲民居空间形态,形成当时最为典型的“宅沟院宅”民居形式。

崇明典型的宅沟大院为“三埭两场心四厅头宅沟式民居”。其中,三埭房屋前埭常为倒座,用于收纳杂物;二埭坐北朝南,中间为厅,两侧通常用作书房,旁侧厢屋则主要充作杂房和帮佣的房间;前埭与中间的场心称外场心;三埭(后埭)为内宅,乃宅主及家眷居住之所,二埭与三埭间的院落为内场心。穿过二埭厅堂可达内场心,作为“三埭两场心四厅头宅沟”民居建筑中的内宅,宅主及其家眷均居于后埭及两侧厢房内。除了女佣和女性友人外,男性访客和男佣则不得擅自入内。

在建筑总体上呈现“粉墙黛瓦”,直屋脊,小青瓦硬山、悬山屋顶的风格。位于港沿镇鲁东村的朱家老宅,是典型的“三汀头宅沟”类建筑。采用回字形整体布局,前侧门房简约朴素,后侧主屋脊饰以龙形脊兽,用穿斗式结构设计。灰瓦白墙的典型江南民居风格,建筑保护完好。

图8 三汀头宅沟:港沿镇鲁东村朱家老宅

2.4 混合式宅院

在交通方便的村镇,水陆码头周边,受各种文化,匠作流派的影响,出现风格杂糅的江南民居,混合式民居,尤其出现在古镇周边。例如青浦金泽镇莲湖村的并排三座老宅,从宅前水码头经淀山湖到周边县镇距离非常近,从 1955 年、1970 年影像图看,三栋以及周边都是合院式住宅,由于建造年代,还有主人籍贯,出现了落舍屋围合宅院,硬山围合院落,绞合而交,又出现了前埭和卷棚结合的混合结构,前埭四坡变形的前埭;川沙周边的大洪村出现了水平展开的三庭院,并排三座石库门(仪门)朝向外部,生产,生活,仪门三种功能分开出入口,内设苏式卷棚连廊的形式;嘉定工业区娄东村周边出现了硬山,单坡,还有悬山预留衔接等多种院落组合。

图9 青浦区金泽镇莲湖村卜宅

3 沪派民居保护与发展建议

3.1 规划引领、土地保障

将沪派民居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进行深度融合。明确村落的发展定位,合理确定村落的建设规模、产业布局、生态保护范围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村民、专家、相关部门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沪派村落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村落发展实际情况、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适时对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对村落的建设项目审批、建设进度、规划执行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行动,合理布局集体建设用地空间,对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归并、盘活利用,为特色村落的建设项目提供土地保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村民住房,发展乡村民宿、乡村休闲旅游。探索农业生产配套“点状供地”,满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的用地需求。

3.2 建筑与风貌保护并举

制定沪派村落建筑修缮技术规范,明确修缮的原则、方法、材料选用等要求。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修缮,保持建筑的原真性。设立建筑修缮补贴制度,对村民自主修缮符合保护要求的传统建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成立专业的建筑修缮队伍,加强对修缮人员的培训,提高修缮技术水平。

划定沪派村落风貌保护区,明确保护区的边界和管控要求。对保护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严格按照村落整体风貌进行审批和监管,确保新建建筑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加强对村落内公共空间,如街巷、广场、河道等的风貌整治,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恢复传统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利用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等手段,强化村落的风貌特色。

3.3 文化传承与创新

开展沪派村落文化遗产普查,建立详细的文化遗产名录和档案。对村落内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活动等进行重点保护。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研究和传承。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定期举办具有沪派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览、乡村戏曲表演等。鼓励村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村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对沪派村落文化进行宣传推广,提高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沪派村落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

杨崛,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建筑师

刘欢,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规划师

(来源:《上海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