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罗泾镇北部村街区党支部以“党建红”为针,以“民生暖”为线,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绣出温暖图景。从商户摆摊有需求到一场火爆的春日市集,从电动自行车违停乱占道到商户主动守护街区秩序,街区党支部党员们用丈量街巷的“铁脚板”,走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善治实践。
“之前店里堆不下新车,摆在门外又怕违规,各部门的管理要求也不一样,对我们这条路上的商家影响还蛮大的。”电动自行车商户刘老板的困扰,是北部村街区党支部通过“谈、找、议、建、治”五步工作法中的“谈出民意”捕捉到的民生诉求。循着“找准痛点”的思路,街区通过上门走访的“铁脚板”排查方式,发现这是陈行老镇电动自行车商户的共同诉求,随即锁定治理靶心。街区迅速联合公安、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市场监管所等部门,召集陈行老镇单元全体电动自行车商户召开专题议事会。经多轮研讨修订,《电动自行车自治公约》正式出台。“过去是执法队员天天盯着,现在商户自觉按照公约管理,效果好太多了。”综合行政执法中队队员感慨道。从公共区域杂物清理到下水管道疏通,从商户与房东的矛盾纠纷调解到小区停车难缓解,北部村街区党支部始终以五步工作法为指引,秉持着“小事不过夜、大事齐攻坚”的作风,依托“围墙”内外紧密协作,已解决十余件民生难题,让街区精细治理的暖意持续升温。
“最近生意不太好,我们能不能在人流量多的地方摆个摊试试?我看海星涵养林那边平日游客就比较多。”四月初的一次走访中,老镇商户随口一说的提议,被北部村街区书记郑重地记在了工作手册上。随后,街区党支部联动海星村、综合行政执法队、泾洁公司实地勘察选址,商户自治小组也主动招募市集摊主……这场名为“趣野新集”的市集,从想法萌芽到落地仅用时15天。为把细节落实到位,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沟通机制,线上实时更新摊主报名进度、及时解答商户疑问,线下召开商户议事会,围绕摊位尺寸、商品品类等具体问题逐条协商。五一期间,6个统一设计的“泾灿灿”IP摊位亮相涵养林,老镇商铺的烟火气与乡村生态的野趣在此完美交融。“没想到随口一说的事,真能成!”商户们对街区的高效执行力赞不绝口。市集的成功并非个例,北部村街区借助办市集的成功经验,形成“常态市集+特色节庆”的联动模式。在罗泾镇首届“五五”乡村生态消费季暨石斛花节活动期间,街区党支部组织老镇商户的清凉茶点、文创饰品与石斛花茶、生态果蔬同台亮相,既带动了老镇商铺的跨界销售,又为农产品打开了消费市场。商户们的“金点子”在街区的推动下不断生长,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幸福果实”。
“这天儿热得人直冒汗,进来吹吹空调、接杯凉水解解渴,真是太舒坦了!”外卖骑手小李在茶百道奶茶店接过店员递来的水,笑着念叨,“不光这儿,华莱士这些店也都给我们留着休息的地儿,水随便接。多亏街区协调,总惦记着我们。”北部村街区党支部牵头成立陈行沿街商户自治小组,深入“小个专”及新就业群体一线,广泛倾听需求。从冬日里熬煮的浓情腊八粥,到夏日里设置的“清凉补给站”,在一系列暖心服务与务实举措吸引,不仅凝聚起一批爱“新”商户、能人达人,更让新就业群体真切感受到“冷暖有人知、急难有人帮”的贴心关怀。商户自治小组成立之初,就精准对接美团站点骑手们的实际需求,筹划购置微波炉,解决了骑手“热饭难”的问题。如今,6家爱“新”商户已组成联盟,不仅常态化为骑手小哥们提供热水、歇脚点等基础便利,更主动参与“老镇焕新”意见征询、商户自治公约制定等事务,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以前种葡萄凭经验,现在有交大教授来指导疏果、防病害,葡萄生长得更好了!” 金玉兰葡萄合作社的新农人小卢难掩丰收的喜悦。这背后,是北部村街区以党建为纽带,为新农人搭建起的成长与发展平台。街区紧扣 “党建红领航产业绿” 的思路,推动乡村产业党支部与市林业总站、上海交通大学等产学研结对合作,通过 “北上海下午茶-农创思享会”等活动,让农业专家带着技术成果走进田间地头,为葡萄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破解技术难题。针对新农人“触网”难的问题,街区依托镇级相关资源,组织新农人分组实战练直播,培育出一批能开播、会运营的“电商新农人”。在街区的赋能下,新农人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商户自治活力的持续迸发、民生服务网格的日益细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罗泾镇北部村街区党支部将继续以党建为笔、以民生为墨,在“民呼我应”的实践中,让更多“幸福果实”落地生根,让基层治理的温度浸润街区治理的每个环节。
通讯员:陆敏
编辑:潘乔雨
资料:网罗泾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