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花桥新村上演“变形记”,居民幸福感这样炼成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8-02 17:19:33

“今年夏天蚊虫少了,雨天车库不积水了,晾晒方便了,整个小区档次提升不少!”谈起小区变化,中山街道花桥新村居民陆磊、金凤夫妇赞不绝口。如今的花桥新村,主干道整洁宽敞,人车分流井然有序,一幢幢自建小别墅林立,家家户户围栏整齐划一,房前屋后道路通畅,院内果蔬生机盎然。而在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别墅门口杂乱,荒地杂草丛生,夏日蚊虫肆虐,连晾晒衣物都成难题……一场历时两年的人居环境综合改造工程,让花桥新村实现了蝶变。改造始终将居民感受置于首位,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八大“痛点”催生民生工程

位于国际生态商务区的花桥新村是典型的农民自建房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改造前,小区面临空间无序、设施陈旧、功能缺失的困境,违章搭建、群租、违规种养等乱象丛生。最让居民头疼的是“逢雨必涝”。“以前下雨不敢出门,鞋还没出小区就湿透,车库更是积水严重。”陆磊回忆道。地势等原因导致的内涝问题屡修未果,令居民怨声载道,也让居委会书记陈晓容和同事们疲于应对——雨季半夜出动抽水排涝曾是“常态”。

改造前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过程中,中山街道将花桥新村列为综合改造示范点。改造着力实现雨污分流、道路改善、绿化提升和配套完善,全面优化居住环境与生活品质,助力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改造前

“通过前期调研,我们梳理出居民反映最集中的八大问题,”花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晓容介绍,“包括道路混乱、停车位严重不足、绿化品质差、小区面貌杂乱、消防隐患突出、侵占公共绿化种植、群租乱象以及雨污混接。”为确保改造顺利推进,中山街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现场指挥部及宣传协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居民自治、维稳保障五个专项工作组,街道干部下沉社区,与居委会、建设方形成合力。

“怎么改”居民说了算

“涉及居民切身利益多、客观条件不均衡是此次改造的难点。”陈晓容坦言,雨污水改造需大面积开挖道路,涉及交通管制和入户管道铺设;统一小院围墙建设需居民配合拆除旧墙并“退界”(即缩小原有庭院进深,让出公共空间)。同时,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改造方案需统筹地理位置、房屋现状、工程标准及资源平衡,因此家家户户的改造方案及周边设计不尽相同。

改造后

如何赢得居民理解?项目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全覆盖入户征询、点对点方案确认等方式,广泛听取民意。例如,统一小院围墙方案公布后,门柱、围栏、院门的样式尺寸引发热议。指挥部迅速响应,经专业研判和领导小组决策,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围栏整体增高30厘米,院门统一改为推拉移门,并增设方便通行的小院后门。门柱样式更是通过“二选一”实体样板投票,由居民亲自选定。

改造过程充分尊重个性化诉求,如根据房屋庭院排水条件差异,因地制宜增设雨水井、排水沟和排水口;针对北侧人行道铺设后部分后门门槛过高问题,对落差超20厘米处增设台阶消除隐患;对两户同住一栋的特殊情况,增加院门确保互不干扰;居民原有水井若与围墙冲突,则调整栏杆设计予以避让。

改造后

自2023年8月改造工程启动以来,指挥部来访登记簿上密密麻麻记录了237条居民信息。“我们将问题按工程类别(雨污水、围墙、道路及公共空间)分类,分派工程队研究解决并跟踪反馈,确保件件有回音。”花桥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凯说。工作人员常备安全帽、雨具,风雨无阻跑现场,主动提供联系方式,让不常住小区的居民也能安心。

“插曲”背后的情理与法理

改造并非一帆风顺,“庭院退界”方案曾引发质疑。实地测量显示,多数居民原占用前院进深约8米,改造方案统一设计为6米,意味着庭院需“缩水”。此外,全小区42户自建的砖混围墙需拆除。方案确认初期,围墙建设的支持率仅七成左右,部分居民抵触情绪明显。

改造后

“听说要拆围墙、缩院子,我第一反应是不同意!”金凤坦言,拆除精心铺设的瓷砖让她心疼。面对质疑,指挥部协同街道发展办、居委会查找历史资料,并请司法所专业律师分析研判,结合现行法规政策,厘清自建围墙和建房用地的权属沿革,挨家挨户耐心释法说理。入户过程中,指挥部建立了详细的工作台账,记录住户的反对理由,形成“一户一方案”。街道司法所在指挥部开设法律咨询,街道法律顾问也与工作人员一同入户,解读文件、宣讲法规,逐步凝聚共识。

“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老村委会主任朱良才作为“花桥名人”,在质疑声中率先拆除了自家及邻户旧墙。党龄50多年的老党员许仕伦不仅带头拆墙,更主动当期“宣传员”,动员邻里支持改造。

“后来明白了,退界有理有据,合法合规。虽然院子小了点,但门前路宽了、整洁了,出入更方便。宅间路拓宽也解决了消防车通行问题,安全感提升了。统一围墙确实更美观。”金凤如今这样评价。

于细微处见“温度”

小区305名60岁以上老年动迁居民中,部分仍保留传统观念,对屋宅“风水”有所讲究。项目实施中,诸如“路冲”(道路直对大门)、“挡煞”(树木不可移位)、污水井正对窗户“不吉利”等投诉时有发生。指挥部在细节上灵活调整,体现尊重。

例如,128-131号房屋南邻花桥社区食堂,仅一路之隔。居民自建围墙拆除后,每逢食堂办白事,披麻戴孝的人流让四户居民深感“不吉利”。指挥部协同职能部门与居民共商对策,最终在住户与食堂间增设宣传栏,既有效分隔人流,又为小区增添了宣传阵地。

改造后

一户居民庭院内精心打理着各类果蔬,并建有大型葡萄架。庭院退界需切除超界部分,为确保剩余结构稳固,施工队进行精细切割,将末端支柱与新建围墙门柱浇筑一体,并将葡萄藤向内移栽,最大限度保留了居民的心血。

改造后

“现在道路宽敞、环境整洁,还添了健身设施和沿河步道,真是今非昔比!要是绿化再多点就更好了。”采访当天,老党员许仕伦和居民们道出新期待。面对居民的肯定与希冀,陈晓容和王凯回应,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仍在继续,接下来将通过“美丽庭院”建设评比等活动,引领居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记者:陈树

编辑:周雨薇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臧昳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