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省一策”到“共谋共建”,长三角正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一张图”。这场以决定形式推动区域科技深度融合的“协奏”,正汇聚起来自国家战略平台、企业集群、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多个层面的真实动能。
先一步跑:共绘协同创新图谱
一款用于肿瘤早筛的关键试剂,如今在普陀实现量产,价格降幅高达86%。背后,是上海化工院在同位素研究上的深厚积淀,与沿沪宁创新主体联合“揭榜攻关”的成果。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陆海介绍,普陀正以这样的协同路径,打造“研究+制造+转化”一体化链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深度融合,向长三角中部科创高地加速迈进。
基础设施共建也迈出实质性步伐。上海光源与合肥光源正在联合推进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的建设,标志着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在区域间实现了优势叠加。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南京大学、浙江中电海康、安徽科大讯飞等单位共建的8家实验室,也成为探索基础研究与前沿应用协同突破的重要阵地。
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更是频频传来成果。其中,安徽本源量子科技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开展“量超融合”探索,打造“强计算+强算法”的创新路径;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自2024年揭牌以来,转化落地比例达48%,9家转化项目公司全部落地长三角,带动相关成果转化金额1.38亿元。
同题共答:技术转移、
联合攻关背后的制度联动
协同不只是口号,决定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纳入重点篇章,背后则是三省一市近年来一次次“揭榜挂帅”、协同攻坚的实践积累。
从制度层面看,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是其中一项代表性的跨域创新工具。企业可以通过该券共享使用科研设施、技术服务资源,让“科研资源共享”从愿景落到实处。
“科技创新券为初创型科技企业在跨区域开展研发活动提供资金助力。”上海研发平台平台发展部徐旻昕介绍,该平台还计划推动更多“通用通兑”的资源模块,让技术服务在不同城市之间“跑起来”。
而在技术转移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以下简称“东部中心”)则不断完善跨区域成果对接机制。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说:“我们与长三角39个城市技术市场建立了稳定协作机制,定期组织路演和供需对接会,落地签约金额累计已超10亿元。”
2024年第七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就是协同机制的一个缩影。三省一市联合发布赛题、共同推动“企业出题、科研揭榜”,使企业真正站上技术攻关“第一线”。赛事已推动众多企业实现从“有技术难题”到“落地解决方案”的闭环对接。
向未来走:联合攻关机制
如何进一步释放协同能级?
《决定》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要让长三角这片创新热土,在协同中走得更稳,在制度化中走得更远,为全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长三角样板”。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据悉,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的通用范围还将扩大,未来在长三角全域实现通兑,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海外孵化器、国际联合实验室,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将不仅服务国内,还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从一个技术成果的转移
到一种联合攻关的机制,
再到一个区域生态的建立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
正以越来越清晰的路径
驶入制度化协同的“快车道”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