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杨旭垠:民事行政检察战线上的钻研者、创新者和捍卫者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8-02 14:03:30

“上海市最美检察官”推荐人选

杨旭垠

黄浦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

从检23年,他先后在侦查监督、政治部、办公室、研究室、未检等部门工作,是检察业务的“多面手”,曾获嘉奖6次。从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以来,在这片以民行法律为工具,以监督治理为主业,以群众利益为诉求的阵地上,他精进业务、协调各方、为民奔走,努力成为民事行政检察战线上的钻研者、创新者和捍卫者。

善做民行业务的钻研者

杨旭垠投身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以来,不仅学民法、行政法,还兼收并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他把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长期得出的综合部门履职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了“民行监督五法”,取得多项实战效果。

如“亲历调查法”,在办理一起迁延七年的行为类执行监督案件中,他未满足于案头审查,而是由一份快递入手,抽丝剥茧揭露出被申请人他处有房仍霸占他人房屋的真相,最终使拒执者受到惩戒,房主得以回归。该案获评全市“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参考性案例。

又如“需求耦合法”,针对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中企业变更注册以逃避执法的一类情形,他以与行政机关共同解决难题的角度参与共治共赢,不仅向市场监管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推动源头治理,还推动企业异常变更注册信息形成闭环,两年来行政执行终本率下降了48%,该案获评全市“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参考性案例。

他还运用“以监促化法”“项目治理法”“积少成多法”,先后制发各类检察建议110余件,构建各类协作机制35项,化解各类民事、行政争议220余人次。办案之余,他笔耕不辍,发表多篇论文,用理性思考助力工作提质增效。

巧做监督实战的创新者

民行检察不少领域尚处发展“蓝海”,在高质效办案的背景下,更需要民行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杨旭垠在实战中不断摸索,推出了“三个首次”:首次在城区法治建设督察中引入了检察选择督察对象、督察内容和督察标准的工作模式。黄浦区作为全市首家成立行政检察监督办公室的区域,在依法治区委员会的领导下,检察机关介入法治督察活动,并在2024年首次主动选择督察的对象、内容和标准,将检察建议的具体落实情况和检察意见情况作为督察专项。

首次在各类法律监督中广泛运用“白皮书”形式推进多元化治理。结合办理一件、治理一片的工作要求,以“监督加治理”模式审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就行政非诉执行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展开白皮书宣教,共制作各类白皮书6份。

首次在长三角领域推动船舶经营模式监督治理。在伪造船舶相关证件的刑事案件中发现长江流域船舶挂靠经营乱象,遂在市检察院业务部门指导下开展行政监督,并组织长三角海事、港航和司法机关开展共同治理工作,促成长江专项船舶安全治理和管理机制完善,获评全国长江流域治理检察监督典型案例。

敢做群众福祉的捍卫者

民行检察业务与百姓利益休戚相关,小到一笔数百元的诉讼费,大到数百万的征收补偿款,关涉人情、事理和国法,民行检察在维护法律权威和百姓利益中寻求着共同的命题,那就是让群众在每一起民事行政检察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杨旭垠探索出“三个结合”的工作法宝。

把理性履职和人性解困结合起来。70余岁的朱老伯因为患有老年痴呆被其弟弟侵占财产上百万元,杨旭垠带领检察官走访社区、当事人,发现对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支持起诉是工作抓手,但不是工作目的,只有为当事人追回被侵占款才能把支持起诉做到实处。在几轮艰难的沟通后,朱老伯弟弟拿出了63万元存款和写下了50万的欠条,老人流浪两年后住进了养老机构。该案宣传获评全国优秀检察办案故事。

把个案履职和类案推介结合起来。在个案支持起诉成功的前提下,杨旭垠带领团队制定《特殊人群支持起诉工作指引》,并在全区各街道、精神卫生中心和长护险机构推广,先后办理了7起案件。他还从特殊人群支持起诉延伸到劳动保障领域,五年来为200余人次劳动者提供各类支持起诉和法律服务,解决了劳动派遣工作合同义务、欠薪数额不一致的证据认定等难题。

把履职服务和品牌塑造结合起来。杨旭垠注重对个案的提炼和升华,他把个案提升为“蓝色支点站”的党业融合品牌,把检法和行政机关的信息平台升级为“法立方”品牌,把化解房屋征收矛盾、监督虚假婚姻撤销升华为“行稳治源”品牌,相关案例获评全国十大行政检察监督案例、全国婚姻监督典型案例,《检察日报》《中国劳动人事报》等纷纷刊载做法,把更多正能量传递至千家万户。

23年检察路,杨旭垠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在民行检察领域匠心铸检、精益求精。他将专业与担当融入每一起案件,以实干践行法治信仰,在法治征程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检察官的华彩篇章。

来源 | 上海黄浦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