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杨浦区妇儿工委办策划了一场“儿童+技能”人文行走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拥有140多年历史的杨树浦水厂。孩子们化身“城市护水兵”,探寻一滴水的旅行和使命,感受这条城市“命脉”的百年脉动。
“小小护水兵”上岗
探索一滴水的“奇幻漂流”
“哇!水真的变清了!”一阵清脆的童声在上海自来水科技馆里响起。自来水净化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过程,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让知识“活”了起来。
孩子们围拢在实验台前,看着科技老师将一瓶略带浑浊的原水缓缓倒入一个装有砂石、活性炭的透明“迷你过滤器”中。“大家看,水流过这些‘小石头’和‘黑炭粒’,里面的脏东西就被‘抓住’了。”经过老师的讲解,当清澈的水流从装置底部滴落时,孩子们发出了由衷的惊叹。复杂的科学原理,以最直观的方式烙印在了孩子们心里。
这不仅是一次观察,更是一次“技能”的启蒙——科学探究与动手实践的能力,正在悄然萌芽。“儿童+技能”人文行走活动的初衷是让孩子们不仅做知识的接收者,更要做技能的实践者。
“哎呀,这条路堵住了,水送不过去!”在一个名为“水管迷宫”的互动大屏前,一个小男孩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试图为地下的自来水管网规划出一条最优路径,将清水顺利送到居民家中。
这个游戏模拟了城市地下错综复杂的管网系统,让孩子们在“闯关”中,初步理解城市规划与工程调度的智慧。
另一边,几个孩子拿起了老式电话听筒,当起了“供水服务代表”。“喂,您好,这里是供水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回答着屏幕上弹出的各种用水问题。
“阿姨,我们家的水费账单怎么看呀?”在“一分钟读懂水费账单”的展台前,孩子们学会了从一串串数字中,找到用水量、水费单价,并自己动手算出应缴金额。
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感受到了供水系统运转的每一个环节。这一滴水从水厂流出后,如何通过无数人的努力与协作,最终安全、便捷地抵达千家万户。
科技感拉满的“硬核”环保课
“我看到了一棵棵树,还有好多鸟,太美了!”一个戴着VR眼镜的小女孩挥舞着双手,仿佛想要触摸眼前的景象。
“飞跃水源地”沉浸式体验是这堂行走课最“炫酷”的环节。当孩子们戴上VR设备,瞬间便从历史悠久的展馆,“飞跃”到了万顷碧波的青草沙水库上空。
“小朋友一直在家里问我,自来水从哪里来?书上说来自水库,可水库到底长什么样?通过这个VR眼镜,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非常直观。”一位家长感慨道。
当孩子们亲眼“看”到那片需要被守护的纯净与美丽,当他们了解到正是这片水域保障着上海1300万市民的用水时,“节约用水、保护自然”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和责任担当。
通过此次行走参观,孩子们不仅学习收获了关于水的知识,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了水的重要性,解锁了更多技能。这背后,是杨浦区妇儿工委办对于儿童成长教育的深度思考与创新实践。
据悉,“儿童+技能”人文行走系列活动,旨在将杨浦滨江丰富的历史文化“硬资源”,转化为可供孩子们探索、体验、学习的“活教材”。通过动手实验、规划管网、角色扮演,让孩子们解锁科学探究、逻辑思维以及沟通协作的技能。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奚宇轩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