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警惕!被这几类“毒虫”咬到,可能得去医院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8-01 16:57:35

夏季是虫子格外活跃的季节

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蚊虫叮得满身包

有些“毒虫”还会通过叮咬传播疾病

或引发严重过敏

哪类人更容易招惹蚊虫?

如何科学防范“毒虫”叮咬?

被叮咬后怎样正确处理?

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01

哪类人群更容易招惹蚊虫?

研究表明,蚊虫叮咬人是不挑血型的,主要受身体气味、皮肤微生物群等因素影响。在性别方面,男性相较于女性更易被叮咬,或许与汗腺分布和皮肤气味差异有关。而儿童、孕妇、体型较为壮硕的人群,新陈代谢快、汗腺发达的人,更容易被蚊虫叮咬。

这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新陈代谢速度高于成年人,身体产生的热量和代谢废物更多,容易吸引蚊虫;孕妇的新陈代谢速度比普通人快约21%,体温也高出0.5℃—0.7℃,同时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增多,这些因素共同致使孕妇更易招蚊虫;运动中的人群,因新陈代谢加快,皮肤汗液中乳酸、尿酸浓度升高,氨排放量增多,且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更高,多重信号会强烈吸引蚊虫;体型较大或较胖人群通常呼出的二氧化碳量更多,且身体散热及代谢废物分泌相对旺盛,因而容易吸引蚊虫。

此外,在饮用啤酒或白酒后,皮肤会分泌更多二氧化碳,同样也会提高被蚊虫叮咬的几率;蚊子对深色敏感,因此身着红色、黑色等深色衣物时,更容易成为其目标。

02

警惕!这几类“毒虫”活跃

夏季湿热交织,虫类活跃程度达到顶峰。大多数蚊虫叮咬会引起暂时性的红肿瘙痒,但部分虫类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隐患:

1

隐翅虫

隐翅虫毒液pH值达1 - 2,相当于浓硫酸的腐蚀性,可引发较严重的皮肤化学性灼伤,若毒液沾到眼睛,会灼伤结膜、角膜,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因此,如果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可以将其轻轻吹走或抖落。如出现疱疹,可采用消炎收敛性药物减轻刺激感,症状严重者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2

蜱虫

蜱虫偏好栖息在植被茂密的灌木丛、草丛及丘陵与平原交界处的阴凉环境。作为重要病媒,蜱虫可传播细菌、病毒、寄生虫等40余种病原体。如果发现蜱虫叮咬切勿硬拽,应先用酒精麻痹虫体,再用消毒镊垂直拔出其头部,若残留口器需及时就医处理。

3

红火蚁

这是一种攻击性强、毒性大的入侵蚂蚁,在我国南方较为多见。被其多处叮蜇后,会出现头痛、心慌等全身症状,引发过敏反应,甚至休克。因此,被叮咬后局部可外用肥皂水或苏打水反复冲洗,适当冰敷,出现过敏症状需立即就医。

03

如何科学防蚊灭虫?

首先,保持室内整洁、干燥,清除积水,防止蚊虫滋生;日常使用纱窗、蚊帐、空调、风扇等物理方式防蚊;选择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伊默宁(IR3535)、柠檬桉油(PMD)等有效成分的驱蚊产品。

其次,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清晨黄昏这种蚊虫活跃的时间段,并穿着浅色长袖长裤,选择袖口、裤口紧身的衣物,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防止蚊虫从缝隙中叮咬。在草丛、花坛、水池等蚊虫聚集地活动,携带便携式驱蚊喷雾或防蚊贴。

医生提醒,夏季是虫咬性皮炎的高发期,掌握科学的防蚊知识,及时识别严重症状并进行合理处置,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蚊虫叮咬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如遇到特殊毒虫叮咬或全身反应,请不要轻视,需尽快就医。

资料 | 新华网

编辑 | 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