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开一家咖啡馆是什么体验?在松江泖港镇胡光村,“HULA胡光里”的主理人毛盾正过着双面生活,她既是穿梭于城市楼宇间的舞台导演,也是在田野间经营咖啡馆的乡村创客。这位城市出身、艺术专业的“90后”,从零经验跨界经营村咖,到单日咖啡订单量可达百单,她将艺术灵感植入乡村,正以创新思维和美学视角重塑乡村空间,打造农文旅融合创新的乡村消费新场景。
“乡村是我新的创作阵地”
步入“胡光里”,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花团锦簇的“莫奈花窗”,阳光洒下,五彩斑斓的光影交织成唯美的油画世界。大大小小的卵石和石板,构成了小桥流水的景观。翻阅手绘菜单,“禾下胡光”“漠田白鹭”“楹游丰年”等16款特调饮品,色彩丰富且口感各有特色,展现泖港各个村落命名的特色魅力。
从咖啡选品到场景营造,再到艺术展陈、潮流版画等细节布置,都是毛盾和团队对于乡村的灵感。毛盾与浦南乡村的羁绊,始于泖港田园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六届的泖田艺术节,着眼于“艺术创新+城乡共融”,是松江乡村商旅农文体展融合联动发展的品牌项目,以“稻田+生态游”为特色,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乡村市集活动,搭建起城乡对话的田园舞台。
毛盾作为柒加青年剧社项目总监,长期从事群众文艺创演与组织、文旅宣传与推进工作,参与多届泖田艺术节策划,见证艺术在乡村持续“生长”。“艺术节开幕前,我们往往会提前一个多月到乡村踩点,那段时间会集中驻扎在乡村。”毛盾说。“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来说,乡村实在是太吸引人了。”2023年,第一次来到泖田艺术节“主场区”胡光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春耕时的水田如镜,秋收时的稻浪翻涌,随着四季更迭让她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情感。
如何让艺术节赋能乡村建设,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2024年,毛盾带着一群90后、0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怀抱着田园梦,继续泖田艺术节“文化乡建”理念,以青年创客身份一头扎进了胡光村,用18天时间爆改村里闲置农房,打造了“HULA 胡光里”乡村共创空间项目,并在2024年12月正式开业。
时尚、创新、富有活力,毛盾将“胡光里”定位为“乡村艺术+”空间,希望这里可以融合多元化元素,将年轻人喜欢的、好玩的东西都囊括进来。在保留江南民居原始肌理的基础上,融合了乡村元素与现代艺术风格,并精心设计了“莫奈花窗”“梦核鱼缸”等打卡点,让老宅中生长为乡村生态美学新空间。
乡村美的更多可能性
“HULA胡光里”的院落总流淌着松弛与诗意,已然成为都市人卸下疲惫的精神栖居地。咖啡的醇香裹挟着田野的芬芳,市民或是倚在座位上,喝着咖啡欣赏田园美景,或举着相机追逐光影,将艺术装置定格成朋友圈的九宫格。
“我们一直保持在创作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还会对空间置景进行翻新,让市民每次来这里,都能得到与之前不同的体验。”主理人毛盾将对待舞台精益求精的态度,延续到乡村空间的日常运营中。虽然在咖啡餐饮上经验不足,丰富的艺术资源、源源不断地策划创意,是“胡光里”的独家亮点。
避免千篇一律,毛盾将本土风味融入文创衍生品,让市民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依托泖港镇盛产的松江大米,开发泖田·米酿汽水、泖田软糕等衍生产品,受到市场喜爱。“这不仅是设计一款产品,还是营造整体沉浸式的消费体验,为顾客提供更丰富的情绪价值。”毛盾说,“胡光里”设计了米酿的展示摊位,通过木质结构设计,呈现自然开放的空间,透过摊位可以看到广阔的稻田,顾客可以手持米酿,在金黄麦浪中品米酿,沉浸式体验丰收。
“与其说是单纯地创造乡村美,不如说是激活乡村本就存在的美学基因。”发现乡土的价值,形成新的消费创造力。河流、湖泊和涵养林等自然风光,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是滋养创作的要素。比如,将特色乡土文化浓缩于饮品中,饮品“漠田白鹭”来源腰泾村的白鹭群和白鹭诗社,饮品“撷华青蓝”来源于泖港村的非遗扎染工艺,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
谈及从舞台导演跨界到新农人,身份转变让她收获一片专属的桃花源。“有一片可以种菜种花的土地,是我从小梦寐以求的。而周末在咖啡馆,和来往的客人闲谈,认识新朋友,这是和完成一场演出不一样的获得感。”实际上,这不是毛盾第一次跨界,2017年,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就读播音主持专业的她,因为梦想,选择从上海市区搬到松江,在柒加剧社工作。现在,因为梦想,她在乡村探索新天地。
随着深入乡村,她认为这里不仅承载着田园梦,还能成为青年施展才华、创造更多可能性的舞台,也希望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到乡村,一起开拓未来。“我们希望这里可以成为大家了解浦南乡村的窗口,也成为青年创客的聚集地。”毛盾说。
松江鼓励“商旅文体展农”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村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毛盾担任泖港镇青年创客党建联盟支部书记,党建联盟聚焦“三新”领域,即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为青年创客提供了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合作平台。“初衷是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激发大家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青年创客们带着各自领域的创新项目和前沿理念,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活力,共同谋划乡村发展新图景乡村更多的可能。”毛盾说。
当前,毛盾团队已经吸引并帮助7家青年创客公司落地泖港,提供创业指导、资源对接等实际帮助,如同“创业管家”般助力青年创客、艺术家们落地乡村。其中,首批落地胡光村的霜露稻来是一家开在大巴里自拍馆,将废弃公交车内部装饰成可供拍照的各种主题场景,顾客只需购买“登车票”,就可以在馆内进行自拍,出片的布景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共绘乡村新色彩
“胡光里”在开业之前,四周环绕着广袤的农田,村舍也距离遥远,村民很少会经过那片区域。自从“胡光里”落户于此,村民们傍晚饭后散步的轨迹便延伸到了这里,他们三三两两地结伴而来,好奇地打量着咖啡店里的光景。这时毛盾都会邀请村民进来坐坐,聊聊天。
“胡光里”不仅是都市人的充电站,也是村民们的客堂间。“来到乡村,我们就在想着怎么样才能融入乡村,为村民做些什么。”毛盾深知,不能偏居乡村一角只忙自己的,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为他们带来新鲜体验。于是,她拉着村民一起拍时尚大片,爷爷奶奶们一开始放不开,而在一声声引导和赞美中,村民主动摆起拍照姿势,动作越来越自然。
“胡光里”还聘请了村里阿姨负责卫生,阿姨很爱跟店里的年轻人聊天,对咖啡馆的新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之前一次媒体采访的时候,阿姨也出镜了,还和外国博主交流起来,奇妙的体验让她更加开朗。”现在她打扫时总哼着小调,有客人夸她精气神好。在这样一次次接触中,新老村民的距离也慢慢拉近了。
“之后,天气好时,村里也会开设露天电影,组织音乐会、戏曲演出等,为村民带来更多文娱活动。”同时,还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积极宣传移风易俗、家风家训,弘扬乡风文明新风尚。
“胡光杉色集”是毛盾正在开发的乡村集市品牌。“通过泖田艺术节,我们积累了很多参与集市的商家,艺术节的反响也证明乡村是有市场的,我们计划将乡村集市常态化,让其成为市民周末好去处。”目前,在“胡光里”里,已经举办了两场集市活动,吸引众多当地农民、手工艺人以及美食商家入驻,汇聚了大量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和地道美食,让游客在购物的同时,也能充分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
现在回忆起来,毛盾坦言,第一次经营咖啡馆,也踩了不少坑。“在试运营的一个月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顺利,收到了很多意见反馈,也会被打击到,我也是慢慢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及时地解决问题。”房屋空间要如何应用?面对客诉要如何应对?面对问题,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头脑风暴,想方案,一起让“胡光里”运营得越来越好,让毛盾积累起信心。
在社交媒体高曝光带来流量,而细水长流要靠持续规划和运营。当前,“胡光里”仍处于不断生长的阶段,毛盾正酝酿着扩张计划。“胡光里”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将农文旅有机结合,她正打造多元融合的社区,建设乡村艺术空间、集市等多个功能区域,为不同游客群体提供乡村游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拓宽当地农文旅产业发展消费新场景。
“新农人的身份,是对我的肯定,也让我觉得离乡村更近了。”一腔热情、一份真心,从城市到乡村,当咖啡香漫过田埂,年轻人不再是乡村的过客,而是建设者,以艺术浸润乡土,毛盾正在乡村碰撞出新的色彩。
文:张孜怡